《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作为承载革命情怀与文学美感的经典诗作,其教学需平衡历史解读与语文素养培养。回顾整堂课,成功与不足交织,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清晰方向。
教学中的亮点集中在“情境代入”与“文本细读”的结合。课前,我以长征路线动态地图导入,搭配《长征组歌》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二万五千里”的时空概念;课堂上,聚焦“逶迤”“磅礴”与“细浪”“泥丸”的对比,引导学生通过词性分析、意象联想,体会诗人以小见大的豪迈视角。尤其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教学中,通过分组查阅史料,学生自主挖掘“暖”中隐含的巧渡喜悦与“寒”里裹挟的血战悲壮,实现了情感与文本的深度共鸣。
但教学中的短板同样突出。其一,对“七律”体裁的讲解流于形式,仅提及“八句四联”的格律特点,却未引导学生品读平仄与押韵带来的节奏感,导致部分学生虽理解诗意,却无法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二,对学生认知差异关注不足。课前预设学生对长征历史有基础了解,实则多数学生仅知晓“爬雪山、过草地”,对“五岭”“乌蒙”的地理概念模糊,课堂上临时补充背景知识,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节奏。其三,拓展延伸环节设计单一,仅让学生背诵全诗,未能搭建“读—悟—写”的转化桥梁,学生的情感体验未能通过文字表达得以深化。
若重新设计这堂课,我会从三方面改进:首先,将“格律教学”融入诵读,通过范读、拍手读、分组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节奏中感受“仄仄平平平仄仄”的韵律;其次,课前发放“长征知识卡”,梳理关键战役、地理名词,课堂上以“小导游”活动检验预习效果,确保学生带着基础认知走进文本;最后,增设“我为长征写短评”环节,让学生结合诗句,用一句话抒发感悟,实现从“读懂”到“会用”的跨越。
《七律·长征》的教学不仅是诗歌讲解,更是精神传承。未来教学中,需更精准地把握“语文味”与“思想性”的平衡,让经典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文字与历史的碰撞中,既提升语文能力,又汲取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