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反思
发布时间:2025-09-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曹俊

《草原》教后反思

 

老舍先生的《草原》以细腻笔触勾勒草原风光与民族情谊,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与人文素养的经典文本。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实践,既有值得延续的亮点,也存在需深入改进的不足,现反思如下:

 

本次教学的突破点在于“沉浸式体验”的构建。课前,我收集了内蒙古草原四季风光视频、马头琴曲《万马奔腾》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创设“视觉+听觉”双重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课堂上,聚焦“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引导学生对比“渲染”与“勾勒”的绘画手法,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作者以画喻景的精妙。尤其在“蒙汉情深何忍别”的教学中,通过分角色朗读迎客、饮酒、话别的场景,学生自主捕捉“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细节,真切感受到跨越民族的真诚情谊,实现了文本与情感的深度联结。

 

但教学中的短板同样明显。其一,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落实不够扎实。虽引导学生赏析比喻、拟人手法,但未设计仿写练习,学生仅停留在“读懂手法”层面,未能将感悟转化为写作能力,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可引导学生仿写“云朵”“蝴蝶”等意象,却因时间把控不当而省略。其二,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关注不足。在分析“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多数学生聚焦“蓝”“净”,有学生提出“可爱是因为作者初到草原的惊喜”,我未及时抓住这一观点深入探讨,错失了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心境解读文本的机会。其三,对蒙古族文化的拓展浅尝辄止,仅提及“奶茶”“马头琴”,未关联“勒勒车”“蒙古包”的文化内涵,导致学生对“蒙汉情深”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层意义。

 

若重新设计,我将从三方面优化:首先,增设“语言实践”环节,以“草原的________”为句式,让学生仿写比喻句,将审美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其次,采用“问题链”引导个性化解读,如“作者为什么觉得草原的天‘更可爱’?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鼓励学生多角度表达;最后,课前布置“蒙古族文化小调查”,课堂上以“文化分享会”形式交流,让学生带着文化认知走进文本,真正读懂“蒙汉情深”背后的文化根基。

 

《草原》的教学不仅是风光与情谊的讲解,更是对“美”与“情”的传递。未来教学中,需更精准地平衡“审美体验”与“语言训练”,让学生在感受文字之美的同时,学会运用文字表达美,在理解民族情谊的过程中,种下尊重多元文化的种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