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花之歌》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09-1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雯

  《花之歌》作为纪伯伦散文诗的经典篇目,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兼具诗意与哲思。在实际教学中,我以“品意象、悟情感、学表达”为核心目标展开,但复盘后仍有亮点与不足,现反思如下:

  一、教学亮点:立足文本,激活学生感知

  1. 抓“意象”搭建理解支架:散文诗抽象难懂,我先引导学生圈画文中花的“身份”——“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再通过“这些身份分别对应花的哪些生命阶段(绽放、生长、凋零)”的问题,帮学生将零散意象串联成“花的生命旅程”,降低了理解难度。

  2. 借“朗读”传递诗性语感:我设计了“分层朗读”环节——先自由读(读准节奏),再指名读(读准情感),最后配乐齐读(读出意境)。尤其在品读“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时,引导学生通过轻重音、语速变化,体会花的“主动奉献”,多数学生能在朗读中感知文字的美感。

  3. 联“生活”深化情感共鸣:在理解“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分享“自己像花一样‘向往光明’或‘不自卑自傲’的时刻”,比如“坚持练习画画”“帮助同学不炫耀”,让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学生也更易体会花背后“积极向上、谦逊豁达”的人格象征。

  二、教学不足: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待优化

  1. 对“散文诗特点”的渗透不足:教学中侧重分析内容与情感,却未明确点拨“散文诗‘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比如文中花的身份看似零散(形散),但都围绕“花的生命价值”展开(神不散)。学生虽理解了内容,却未从文体角度建立认知,不利于后续同类文本的阅读迁移。

  2. 对“个性化解读”的引导不够:在讨论“花的象征意义”时,我虽预设了“积极、奉献”的方向,但当有学生提出“‘死者最后的祭献’让花有点悲伤”时,我未及时抓住这一想法,引导学生探讨“悲伤与美好并存的生命态度”,反而快速拉回预设思路,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考。

  3. “读写结合”的实践较薄弱:课后仅布置了“摘抄优美句子”的作业,未设计基于文本的仿写练习(如“以‘草之歌’‘云之歌’为题,模仿文中‘我是……’的句式写几句话”),导致学生虽“读懂”了表达技巧,却未真正“学会”运用,未能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闭环。

  三、改进方向:聚焦核心,完善教学闭环

  1. 补“文体认知”:下次教学可在分析完意象后,增设“梳理线索”环节,通过对比“散文的自由表达”与“诗歌的凝练意象”,明确散文诗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思维。

  2. 留“思考空间”: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应及时肯定并追问(如“你从‘祭献’中感受到悲伤,那这种悲伤里有没有包含花对生命的尊重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而非局限于单一答案。

  3. 强“读写联结”:设计分层仿写任务——基础层:模仿“我是……”的句式写花的其他身份;提升层:以其他事物为对象,写一段“XX之歌”,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表达技巧,真正实现“读懂”到“会写”的跨越。

  总之,《花之歌》的教学需在“品诗意”与“教方法”间找到平衡,既要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情感之深,也要为他们搭建可迁移的阅读与表达支架,真正实现“以文育人、以美启智”。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