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胡晋铨
本次《丁香结》第二课时教学,虽依托教案完成了 “联想” 核心目标的教学,但暴露出课程推进困难、问题指向不明两大关键问题,具体反思如下:
问题表现:从 “找文中联想” 到 “品朦胧美”“联生活烦恼” 的过渡生硬,如分析 “印象派画作” 时,因未铺垫学生对 “朦胧美” 的认知基础,多数学生无法回应 “丁香与印象派画的关联”,导致教师频繁 “代答”,推进节奏拖沓;小组合作时,学生因无明确任务分工(如谁记录、谁发言),讨论流于形式,难以产出有效结论。
根源分析:教案虽设计了 “画 — 想 — 说” 的任务,但未细化 “支架”,忽略了六年级学生对 “印象派”“丁香结愁怨意象” 的认知盲区;对小组合作的指导仅停留在 “交流发现”,缺乏具体操作指引。
改进策略
问题表现:教师提问多为 “作者由丁香联想到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 等宽泛问题,如分析《雨巷》诗句时,提问 “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有雨”“有巷子”,偏离 “丁香与愁怨关联” 的目标;追问 “作者为什么由丁香结联想到盘花扣” 时,未明确 “从形状角度思考”,导致学生答案分散(如 “因为好看”),需教师反复引导才回归 “形状相似”。
根源分析:教案中的问题设计未紧扣 “联想的关联点(形似 / 神似 / 生活阅历)” 这一核心,提问时未给出 “思考角度”,学生因缺乏方向而偏离目标。
改进策略
给提问加 “限定词”:将宽泛问题改为聚焦式问题,如 “作者从‘形状’角度,由丁香结联想到了什么?”“读《雨巷》中‘彷徨、寂寥’等词,你觉得丁香结和什么情感关联?”,通过限定思考维度,让学生精准回应。
设计 “阶梯式问题链”:围绕核心目标拆解问题,如分析 “丁香与古诗” 时,先问 “诗句里写了丁香结和什么景物?(雨)”,再问 “雨中丁香花苞是什么样子的?(花瓣紧蹙)”,最后问 “这种样子像人心里的什么感受?(愁怨解不开)”,用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抵达 “意象关联” 的核心。
本次教学问题的本质,是教案 “理想化设计” 与学生 “实际认知水平” 的脱节。后续备课需注意:一是在 “学生认知盲区” 处搭建明确支架(如图片、关键词、任务分工),避免课程推进 “卡壳”;二是将 “宽泛问题” 转化为 “聚焦式问题链”,让每个提问都指向核心目标,确保学生思考不偏离。同时,可借鉴教案中 “练一练联想” 的设计,在后续《紫藤萝瀑布》作业中,补充 “找联想语句 + 标关联点” 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迁移 “联想” 的阅读方法,真正落实 “深化理解、活跃思维” 的目标。教案中增加学生活动的具体操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