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观摩的《爷爷为我打月饼》一课,整体教学氛围温馨感人,教学目标明确,环节设计清晰,成功地将音乐技能学习与情感教育融为一体,是一节富有实效且打动人心的好课。
本节课的突出亮点有三:
情境创设巧妙,情感铺垫扎实。 教师以中秋节的故事和“月饼”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迅速将学生带入浓浓的亲情氛围中。这种情感铺垫为后续的歌曲学唱奠定了温暖的基调,使学习过程超越了单纯的技能训练。
紧扣音乐要素,教学层次分明。 从节奏模仿(如模仿打月饼的“咚哒哒”节奏)到旋律模唱,再到完整的歌曲演绎,教学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教师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与旋律线条,用自然的声音表达歌曲的亲切与深情。
注重学生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教师设计了简单的律动和表演环节,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演”中“唱”。通过模仿爷爷打月饼的动作、体会歌曲中的角色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与音乐产生共鸣,实现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
一点思考与建议:
若能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歌曲的历史背景(如简单提及革命年代的温情故事),或许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蕴含的珍贵情感,但需注意用三年级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引导,避免说教。
本课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与育人功能。教师教态亲切,引导得法,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不仅学会了歌曲,更体验了亲情,传承了文化,圆满达成了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