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评课
发布时间:2025-09-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欢

《丰收之歌》评课

打破传统模式:将田野体验与音乐课堂深度融合,重构“教—学—创”生态

传统音乐课堂中,《丰收之歌》这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童谣常陷入“听范唱—学歌词—跟唱旋律”的线性模式,学生易因缺乏真实情境联结而难以体会歌曲中“丰收”的喜悦与劳动的热忱。本案例中,教师大胆突破常规,以“走进田野·感知丰收”为核心线索,将音乐学习与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如稻田收割、果园采摘、农家粮仓)紧密关联——通过播放学生实地拍摄的家乡秋收视频(金黄的麦浪、农民伯伯挥镰的身影、堆满粮食的谷堆)、采集田间地头的自然音效(风吹稻穗的沙沙声、箩筐搬运的碰撞声、鸡鸣犬吠的乡村背景音),配合轻快的民乐伴奏(如笛子、唢呐模拟的欢快旋律),瞬间将教室转化为“微型丰收田野”。这种“生活即课堂”的设计,精准击中了四年级学生对“身边真实事物”的天然好奇心,课堂伊始便呈现出“眼睛发亮、小手高举”的热烈氛围:有学生兴奋地指着视频喊“那是我爷爷的稻田!”“我帮奶奶捡过花生!”,为后续音乐学习奠定了鲜活的情感基础。

激发兴趣:多维度感官刺激让“丰收”从抽象到可触可感

案例中,教师并未局限于“听歌曲—学唱歌词”的单一路径,而是围绕“丰收”主题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感官体验活动:

  • 视觉层:展示不同地区的丰收场景图(江南的水稻田、北方的玉米地、果园的苹果树),引导学生观察“丰收的颜色”(金黄、火红、橙黄)、“丰收的动作”(弯腰收割、踮脚摘果、扛袋搬运),并尝试用肢体动作模仿;

  • 听觉层:除歌曲范唱外,穿插真实劳动音效(如镰刀割稻的“唰唰”声、打谷机的“咚咚”声)与民乐片段(二胡拉奏的悠扬旋律、锣鼓点模拟的欢庆节奏),让学生辨析“哪些声音属于丰收的自然声响?哪些是人们庆祝的音乐?”;

  • 触觉层(可选延伸):若条件允许,可带入稻穗、玉米棒等实物,让学生触摸感知“丰收的质感”(粗糙的稻壳、饱满的颗粒),进一步强化对“丰收”的具象认知。

这些设计让原本可能“遥远”的《丰收之歌》变得可触、可感、可参与,极大激发了学生“我想学”“我要唱”的内驱力。


深化音乐理解:从“唱会歌”到“懂丰收”,让音乐与生活同频共振

可视化辅助:让抽象的音乐要素“看得见、摸得着”

针对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歌曲中的音乐要素转化为直观的视觉语言:

  • 旋律线可视化:通过动画展示《丰收之歌》的旋律走向(如“前奏轻快的上行旋律像风吹稻穗摇晃→主歌平稳的级进像农民稳稳的脚步→副歌跳跃的音符像丰收时的笑声”),配合动态的麦浪/果实上升下降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段旋律要唱得轻巧?那段要加重力度?”;

  • 节奏具象化:用“丰收劳动节奏卡”(如“割稻动作:XX XX | X — ”对应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搬运粮食:X X | X X X ”对应附点节奏)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模仿劳动节奏,再对应到歌曲旋律中,自然掌握节奏特点;

  • 情感色彩化:引导学生用颜色表达歌曲情绪(如“欢快的主歌像金灿灿的阳光→温暖的副歌像橙红色的晚霞”),并通过选择不同色调的背景板(明亮黄/暖橙色)为歌曲伴奏,深化对“丰收喜悦”情感的感知。

这种“音乐—图像—情感”的联结,降低了学生对民歌旋律与节奏的理解门槛,让抽象的音乐要素变得生动可感。

文化浸润:让“丰收之歌”承载乡土记忆与情感传承

教师并未孤立教授歌曲,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下展开:

  • 地域联结:介绍《丰收之歌》的不同版本(如南方水乡的轻快小调、北方平原的豪迈号子),对比聆听后提问:“为什么南方的丰收歌像‘流水’,北方的像‘打雷’?”引导学生发现地域差异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南方旋律婉转、节奏轻盈,北方旋律开阔、节奏有力);

  • 生活联结:结合学生自身的秋收经历(如帮家长摘橘子、挖红薯),讨论“歌曲里‘丰收的果实堆满仓’让你想到了什么?”“如果你是农民伯伯,丰收时最想做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听众”变为“参与者”,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劳动价值与感恩之情;

  • 情感升华:通过展示老一辈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照片与现代机械化丰收的视频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丰收离不开谁的努力?”“我们唱这首歌时,除了开心,还想表达什么?”,从而深化对“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情感认同。

这种“音乐—文化—生活”的融合,让《丰收之歌》不仅是旋律的学习,更是乡土情怀与劳动精神的传承。


培养跨学科素养:音乐与多学科联动,构建综合学习场域

艺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从“唱丰收”到“体验丰收”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小小丰收体验官”实践活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参与一次家庭秋收(如摘菜、剥豆、晒谷),课堂上分享“我的丰收故事”(如“我帮外婆摘辣椒,手指被辣得通红但很开心”“我和爸爸一起抬玉米,发现一袋玉米好重!”);课中结合歌曲学习,用打击乐器(双响筒模拟镰刀声、铃鼓模拟箩筐碰撞声)为歌曲伴奏,模仿劳动时的动作(弯腰、搬运)边唱边演。这种设计将音乐学习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既理解了歌曲中“劳动创造丰收”的核心,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与生活感知力。

音乐与科学/数学跨学科渗透:发现“丰收里的规律”

若进一步延伸,可引导学生观察:歌曲中的节奏(如连续的八分音符)像不像农民伯伯“一下一下”的割稻动作?旋律的重复段落(如副歌部分的反复)像不像丰收时“一筐又一筐”的粮食堆叠?通过简单的数学统计(如“歌曲中‘丰收’一词出现了几次?”“哪段旋律最长?”),让学生从“数”中发现音乐结构,从“规律”中感受创作智慧,实现音乐与科学思维的初步联结。


提升参与度与互动性:从“被动听”到“主动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丰收主角”

教师设计了“丰收大舞台”环节:学生分组选择角色(农民、果农、粮仓管理员),结合歌曲内容创编情景剧(如“农民伯伯收割稻谷—装袋—运到粮仓”“果农采摘苹果—装箱—分享喜悦”),并在情景中演唱歌曲(可加入方言念白或劳动号子)。有的小组用自制的“稻穗道具”(彩色皱纹纸制作)随节奏摆动,有的小组模仿老农“哈哈大笑”的声音为歌曲伴唱,课堂充满了童趣与创造力。这种“做中学”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参与点,尤其是平时内向的学生也在角色扮演中放开了胆量。

AI/技术赋能(可选拓展):用现代工具记录“我的丰收歌”

若学校具备条件,可引入简易录音APP或视频剪辑工具,让学生录制“我的丰收小视频”(如展示自己参与的秋收劳动+演唱《丰收之歌》),并配上文字说明(如“这是我帮妈妈摘的橘子,唱这首歌时我想到了她开心的笑容”)。这种“技术+情感”的输出方式,不仅能记录学习过程,更能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同时培养数字时代的表达能力。


总结与启示

黄老师以《丰收之歌》为载体,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多感官体验—跨学科融合—高参与互动”的创新设计,成功打破了传统民歌教学的刻板模式,让音乐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其成功关键在于:

  1. 1.

    立足儿童视角:从学生熟悉的“秋收生活”切入,让音乐学习与真实经验联结,激发内驱力;

  2. 2.

    强化具象感知:通过可视化、动作化、情景化的方式,将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突破理解障碍;

  3. 3.

    扎根文化土壤:将歌曲置于乡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背景中,让音乐承载情感与价值观,实现“以美育人”;

  4. 4.

    鼓励主动创造: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创编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