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学围绕江苏凤凰少年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丝竹流韵》中的歌曲《姑苏风光》展开。该歌曲是一首经典的江南民歌,旋律婉转优美,歌词描绘了苏州的秀美风光和人文情怀,是引导学生感受江南音乐韵味、培养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绝佳载体。课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紧扣“韵味”,情境导入见成效
情境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
本节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苏州园林、小桥流水、古镇风光的精美图片,并播放了器乐曲《小巷风韵》作为背景音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江南水乡”的特定文化语境中。学生们在欣赏后能主动用“宁静”、“优美”、“像水墨画”等词语描述感受,为后续学习歌曲《姑苏风光》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有效落实了课程标准中“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要求。抓住核心,层层破解“韵味”难点:
我深知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唱出江南歌曲的“韵味”。为此,我设计了“听-模-唱-析”的教学链条。听:让学生先聆听原汁原味的范唱,重点关注装饰音的处理和语调的柔美。
模:不急于唱歌词,而是先用“lu”哼唱旋律,感受旋律的线条感。接着,我带领学生用接近苏州话的语调朗读歌词,体验吴侬软语的轻柔婉转,学生对此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唱:重点练习了歌曲中的倚音、波音等装饰音,通过对比演唱(有装饰音 vs 无装饰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小音符”对塑造江南韵味的关键作用。
析:引导学生在学会演唱后,思考“为什么这首歌的旋律如此婉转?”将音乐与江南水道蜿蜒、景色秀美的地理特征联系起来,深化了文化理解。
学科融合,拓宽审美视野:
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入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与文学在描绘苏州风光、抒发情感上的共通之美。这一设计超越了单纯的音乐技能学习,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联系与融合”理念,帮助学生构建了立体的艺术认知网络。
二、不足之处: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表现空间可更大
对“零基础”学生关照不够:
在处理装饰音演唱和二声部合唱(如果歌曲有简单和声)时,虽然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模仿基本掌握,但仍有部分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表现出困难,他们的演唱显得有些吃力和不自信。我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了集体练习和示范,未能及时设计更个性化的辅导策略,如分组练习时给予这部分学生更简单的节奏型或单音伴唱,以确保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再加强:
本节课的学生表现环节主要集中于歌唱。虽然完成了教学基本目标,但形式略显单一。可以更大胆地放手,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歌曲。例如,可以让有器乐特长的学生用竖笛演奏主旋律,让喜欢美术的学生为歌曲绘制背景,让喜欢舞蹈的学生创编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旋律的起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艺术表现”的维度更丰富。评价机制可以更过程化、多元化:
本节课的评价多以教师口头评价和最后的演唱展示为主。今后可以设计更细致的评价量表,将“韵味把握”、“合作表现”、“创意表达”等维度纳入其中,并引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使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三、改进措施与再教设想
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
再教时,我会在难点环节预设分层任务。例如,在装饰音练习时,提出“基础目标:唱准主音;提升目标:尝试加入装饰音”。在二声部练习时,可让基础好的学生唱二声部,基础弱的学生巩固一声部,或使用打击乐器伴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进步。丰富表现载体,打造“综合性艺术表演”:
将本课作为起点,在下节课或单元总结课时,设计一个“姑苏风情”小剧场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编导组、演唱组、器乐组、舞美组等,综合运用歌唱、演奏、肢体律动、绘画等多种形式,对《姑苏风光》进行创造性演绎。这将极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综合艺术素养。深化文化探究,变“聆听者”为“探索者”:
可以布置一个小型前置性学习任务,如“我眼中的苏州”资料收集(图片、诗词、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就对苏州文化有初步感知,带着问题和背景知识走进课堂,使音乐学习更具深度和主动性。
总之,教授《姑苏风光》是一次引导学生走进江南音乐文化的美妙旅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更精准地把握学情,设计更多元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