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外婆桥》
评议对象: 彭朝晖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水乡外婆桥》一课教案及课堂实践
总体印象:
本节课教案设计紧扣《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以“江南文化”为大背景,以“外婆桥”这一情感意象为切入点,成功地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融为一体。教学过程脉络清晰,环节紧凑,较好地达成了单元教学目标,是一节有韵味、有深度、有温度的音乐课。
一、 亮点与特色:充分彰显“以美育人”理念
情境创设精准,情感共鸣强烈。
教案以“回忆外婆”或“分享与水乡桥梁的故事”为导入,极具巧思。这一设计超越了单纯的地理风光展示,直击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将“外婆桥”从一個地理符号升华为一个承载着温暖亲情与童年记忆的文化符号。这种“以情激趣”的方式,为后续的音乐学习注入了强大的情感动力,使学生在学唱时能“有感情地表达”,深刻体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难点突破有术,聚焦“双声部”与“江南韵”。
教案对本课的重难点——二声部合唱的和谐与江南歌曲韵味的把握——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设计了有效的解决策略。针对二声部:采用了“分声部练习→母音和声训练→慢速合成”的科学步骤,特别是先用“lu”等母音进行和声练习,能帮助学生剥离歌词的干扰,专注于声部间音高的和谐感,为最终的二声部合唱打下了坚实基础。
针对江南韵味:继承了《姑苏风光》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继续采用“方言趣读歌词”、“装饰音对比演唱”等方法,引导学生细致品味旋律的婉转与歌词的声调之美,抓住了江南音乐风格的核心。
学科融合自然,文化理解水到渠成。
教案并非将音乐技能与文化背景割裂,而是将文化理解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导入环节的情感讨论,还是学唱过程中对歌词意境(如“摇啊摇”的律动感与船行水上的关联)的剖析,都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将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技密切关联”的理念。
二、 值得商榷与深化之处
学生主体性可进一步凸显。
教案的教学流程看似完整,但部分环节仍以教师引导为主。例如,在理解歌曲情感和意境时,是否可以设计更开放的问题,如“除了温柔的摇荡感,音乐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水乡的宁静/优美?”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表达,而非完全由教师总结给出。在艺术处理上,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我们的歌声更好地讲述‘外婆桥’的故事?”,从而激发其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评价的嵌入性与多样性可加强。
教案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但对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关注稍显不足。建议可以设计简单的课堂评价量表,将“音准与节奏”、“二声部合作”、“韵味表现”、“情感表达”等维度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学生自评(“我觉得我们组在声部和谐上做得怎么样?”)与互评(“你觉得哪个小组的演唱最有画面感?”),使评价成为促进学习、改善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课末的一个环节。“差异教学”的策略可更具体。
面对班级内学生音乐基础的差异,教案在预设层面可以更细致。对于二声部合唱这一难点,除了整体教学策略外,应明确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保底性方案(如:允许他们前期主要巩固第一声部,或用课堂打击乐器稳定节拍)和针对学有余力学生的挑战性任务(如:尝试为歌曲编配简单的低声部律动或固定音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