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反思
发布时间:2025-09-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赵丽倩

《观潮》作为一篇描绘自然奇观的经典散文,核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学习作者精准生动的描写手法。在实际教学中,既有达成目标的亮点,也存在需要优化的细节,现反思如下:

 

一、教学亮点:以“感”带“学”,激活文本感知

 

1. 情境代入,突破感知难点:课前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景视频,搭配课文配乐朗诵,让学生直观感受“潮来前”的平静、“潮来时”的汹涌、“潮退后”的余韵。相较于单纯文字讲解,动态画面快速帮学生建立了对“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漫天卷地”等抽象词语的具象认知,课堂代入感显著提升。

2. 聚焦写法,落实语言训练:围绕“作者如何写出大潮的雄伟”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语句。例如对比“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与“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以及比喻、夸张手法对增强画面感的作用,实现了“读文”与“学方法”的结合。

 

二、教学不足:细节把控仍有疏漏

 

1. 学生主体性未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多以“教师引导、少数学生回答”为主,部分内向学生未参与到写法分析的讨论中。尤其是在“品味动词表达效果”(如“卷”“漫”“裹”)的环节,未设计分层任务,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参与度失衡。

2. 拓展延伸与生活脱节:课后仅布置了“仿写一段自然景象”的作业,未关联学生的生活体验。若能结合“学生见过的暴雨、涨潮等场景”,让学生先分享再仿写,或对比不同自然景观的描写差异,可进一步降低仿写难度,也能让文本学习更贴近生活。

 

三、改进方向:精准优化,提升教学实效

 

1. 设计分层任务,兼顾全员参与:下次教学可将讨论任务细化,如基础层学生“找出描写潮来时的动词并解释意思”,提高层学生“分析动词如何体现大潮特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切入点,再通过“小组内轮值分享”确保人人发言。

2. 链接生活体验,深化知识运用:在拓展环节增加“生活场景联想”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最有气势的自然景象”,再结合《观潮》的写法,尝试用1-2个比喻句描述该场景。同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壶口瀑布》等同类散文,引导其对比不同作者描写自然奇观的手法差异,拓宽阅读视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