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设计精巧、意蕴深远且充满童趣的优秀班队活动课。以下是对本节课的详细评析:
一、 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教育无痕
本节课以“浪浪山的小妖怪联盟”为主题,巧妙地借用了广受儿童喜爱的童话叙事外壳,将“团结合作”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入其中。整个活动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挑战和趣味的冒险旅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二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德育目标在情境体验和游戏实践中“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于学生心中,实现了教育意图的隐蔽化和高效化。
二、 结构清晰,环节紧凑,层层递进
活动流程设计科学合理,遵循了“激活氛围-回顾铺垫-情境导入-挑战进阶-总结升华”的逻辑主线。
1. 开场预热:唱响班歌、回顾小队成立视频,快速凝聚班级向心力,为后续活动做好情绪和认知铺垫。
2. 小队亮相:各小队口号响亮,充满童真与朝气,初步展现了团队 identity,增强了归属感。
3. 闯关挑战:三个闯关环节是本节课的精髓。它们并非简单的游戏堆砌,而是层层递进、各有侧重:
· 闯关一“密令传讯”:核心目标是遵守规则。通过模拟“秘密传递”的情境和严格的规则(红牌警告),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则是合作的前提和保障。
· 闯关二“碎片收集”:核心目标是关注同伴。游戏设计自然地引导学生从关注个人表现转向关注团队整体,在实践中理解互助的价值,明白“不能只顾自己”。
· 闯关三“护送宝藏”:核心目标是协同行动。此环节对团队的协调性、配合度要求最高,是对前两个环节所学所感的综合运用与升华,最终指向“团结协作”这一终极目标。
三个关卡由“规则意识”到“互助意识”再到“协同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合作能力培养阶梯。
三、 学生主体,实践导向,素养落地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思考者和体验者。从小队展示到游戏策略商讨,再到赛后分享(如“为什么被警告?”“好方法是什么?”“如何想到互助的?”),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将感性的游戏体验上升为理性的合作认知。这种基于实践、注重反思的设计,确保了合作素养的真正落地,而非流于形式。
四、 情境创设与细节把控相得益彰
情境创设非常成功。“浪浪山”、“山神爷爷”、“密令卷”、“灵石碎片”等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有趣的童话世界,使学生沉浸其中。同时,教师对活动细节的把控十分到位:
· 规则明确:每个游戏都有清晰、具体的规则和奖惩机制(合作星),保证了活动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 安全考虑:规则中强调了“停止并恢复”等安全细节。
· 多媒体运用:背景音乐、录音旁白的运用,有效烘托了气氛,串联了环节。
· 教师角色:赵老师扮演了出色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语言富有感染力,点评精准到位。
五、 一点思考与建议
本节课已近乎完美,若说可提升之处,或许可以考虑:
1. 成果的延续性:获得“邀请函”是一个高潮,但合作教育是长期工程。可以建议在课后设立一个“浪浪山守护者联盟”的墙报或记录本,持续记录各小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合作事迹,将活动效应延伸至平日的班级建设中。
2. 关注个别差异:在高度强调团队协作的活动中,需留意个别可能因能力或性格原因暂时未能充分融入的学生。教师可在活动过程中或课后给予个别鼓励和引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团队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支持。
总结:
这节班队活动课是一次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儿童心理特点、活动趣味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目标明确,设计精巧,实施流畅,效果显著。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互助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种子,是一节极具示范价值的优秀班队活动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