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的这节《树之歌》第一课时,是一节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优秀识字课。教学设计科学严谨,目标明确,流程清晰,活动丰富,有效地将识字、朗读、积累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参与度高,目标达成度好。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
一、 亮点与特色(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
目标定位精准,契合课标与学情。 教案中的三维目标设定全面且具体,源自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要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二年级学生“有什么、缺什么、能什么”的精准分析。教学活动的设计直指目标,评估任务一一对应,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巧妙,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开课伊始,通过“认识新朋友——树”的视频导入,瞬间抓住了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将生硬的知识点转化为与“树朋友”交朋友的情境任务,使学习过程充满了情感和趣味。
识字教学有法,凸显规律与自主。 本节课的识字教学堪称典范。教师没有孤立地教生字,而是:
注重归类识字: 引导学生发现“梧桐”“枫”“松柏”等生字的共同点,归纳出“形声字,左木表义,右部表音”的构字规律,实现了“教一个,带一串”的高效学习。
强调多元方法: 鼓励学生运用“加一加”、“换一换”等已有识字经验,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信任和培养。
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生字学习融入在朗读句子、理解文本之中,如学习“壮”字时结合榕树图片,学习“掌”字时结合梧桐叶的形状,让识字有了具体的语境和意义。
学生活动充分,保障主体地位。 整堂课学生活动丰富且有效:“自由指读”、“开火车读”、“同桌讨论”、“看图说话”、“多种方式读记”等。这些活动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和展示的机会,教师则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注重联系生活,拓宽语文学习外延。 教师多次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如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树的特点、欣赏栖霞山枫叶美景、拓展“岁寒三友”和文化意象(烈士墓前的柏树)、引入古诗等,这不仅加深了理解,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体验,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大语文观。
二、 建议与探讨
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与个性化可再强化。 本节课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朗读指导可以更有层次。例如,在“读出韵律感”这一目标上,除了范读和齐读,是否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击掌打节拍的游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二二三”的节奏?对于“重读体现特点”这一要求,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读(如重读vs不重读),自己体会哪种读法更好听、更能突出树的特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合作学习的深度与效度可再挖掘。 “同桌讨论生字书写特点”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学习设计。为了使其更有效,可以给予更具体的合作指令(如:请同桌两人先一起观察,然后一个人说“左右形状”特点,另一个人说“关键笔画”,互相补充),并留出足够的时间,之后通过提问“你的同桌发现了什么?”来检验合作效果,培养学生倾听和分享的习惯。
过程性评价的语言可更丰富具体。 教师的评价对于低年级学生至关重要。除了“你真棒”、“读得真好”之外,可以更多采用“描述性评价”,即具体指出学生好在哪里。例如:“你‘榕树壮’的‘壮’字读得特别有力,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粗壮的大树!”“你发现了‘梧’和‘桐’两个字右边不一样,观察真仔细!”这样的评价更能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