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反思
发布时间:2025-09-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恬

9月反思——《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二课时

       本次课时围绕“理解难懂词语”“品味比喻语言”“掌握首尾呼应”三大核心目标设计教学,课堂互动充分,学生认知与能力提升显著,具体成效如下:

        一、理解难懂词语:多元方法助力精准感知

        教学中采用“语境关联+生活联结+具象辅助”的组合策略,高效突破词语理解难点。针对“铺满”,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法国梧桐树的叶子落了一地”的场景,想象叶片覆盖地面的画面;解读“巴掌”时,让学生观察真实梧桐叶的形状,对比手掌轮廓,直观感知比喻的贴切;面对“熨帖”这类抽象词,通过展示叶片平整贴在水泥道上的图片,搭配“用手把纸片轻轻按在桌面”的小体验,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平整贴合”的含义。整环节学生参与度高,能准确用词语描述生活场景,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生活迁移”的转化。

        二、品味比喻语言:分层引导深化语言审美

        以“找—析—品—用”为路径,引导学生深度感受比喻的表达魅力。首先让学生自主圈画文中比喻句,如“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巴掌”“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接着通过提问“作者为什么用‘金色的巴掌’形容落叶”,引导学生分析本体(落叶)与喻体(巴掌)在“形状、颜色”上的关联;随后结合朗读,让学生体会比喻带来的画面感与童趣;最后设计“用比喻形容校园落叶”的小练笔,学生能模仿文中写法,写出“银杏叶像小扇子”“枫叶像红邮票”等生动句子,实现从“感知”到“运用”的过渡。

        三、写作手法:首尾呼应:对比分析强化技法认知

        通过“文本对比+作用解读+情境运用”的环节设计,帮助学生清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法。先呈现课文开头“天开始放晴了,空气里带着清新的味道”与结尾“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引导学生发现两处均围绕“水泥道”展开,且开头的“放晴”为结尾“欣赏水泥道”做铺垫;再通过提问“这样的写法让文章有什么不同”,总结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突出中心”的作用;最后结合“写一次难忘的游玩”的片段练习,学生能有意识地在结尾呼应开头的“期待出发”,如“夕阳西下时,我带着满满的快乐往家走,就像早晨期待的那样,这次游玩真难忘”,初步掌握技法的运用逻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