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九月班队
——《浪浪山的小妖怪联盟》班队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赵欣语

一、评课

本节班队课主题鲜明,设计精巧,充分体现了活动育人的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低年级团队协作启蒙课。

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情境创设富有童趣,激发参与热情。 教师巧妙借用“浪浪山的小妖怪”这一学生熟悉的动画IP,创设了“接收求助信-完成挑战-收集能量-获得邀请函”的完整冒险情境。这一设计极大地契合了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将抽象的“合作”教育具象化为一场有趣的闯关游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荣誉感,实现了“以趣导行、以境育人”。

第二,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目标精准明确。 三个闯关游戏——“密令传讯”、“碎片收集”、“护送宝藏”——并非简单的游戏堆砌,而是分别精准对应“遵守规则”、“关注同伴”、“团结协作”这三个团队合作的核心要素。活动难度与协作要求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感悟和构建对“合作”的认知,将品德教育无痕地融入实践活动之中。

第三,教育契机捕捉及时,引导深入浅出。 教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都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引导升华。例如,在“密令传讯”后通过提问“为什么收到红牌”和“最快完成的诀窍”,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出“遵守规则是合作的前提”;在“碎片收集”后,通过展示默契配合的小组,点明“关注他人,不能只顾自己”。这种基于学生亲身实践后的即时引导,使得道理不再空洞,而是有了鲜活的经验作为支撑,育人效果显著。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本节课在过程性评价与个体关注上可以做得更细致。目前的评价主要依据任务完成速度和数量,授予“合作星”。未来可以设计更丰富的即时评价维度,如增设“文明礼让星”、“智慧献策星”等,鼓励和发现合作过程中除了速度之外的闪光点,如谦让、鼓励、分享方法等。同时,教师需要更敏锐地观察个别在团队中较为被动或安静的学生,通过点名询问“你们组刚才谁想出了好办法?”或“他刚才帮助你时,你感觉怎么样?”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努力和成长都被看见。

二、教学反思

成功经验:

  1. 情境化与游戏化是低年级德育的有效路径。 本次活动的成功证明,将教育目标包裹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和游戏挑战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道理、学习技能。

  2. 体验式学习深化认知。 “听见的会忘记,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真正明白。”三个闯关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同伴的价值和集体力量的强大,这种体验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教育效力。

  3. 小队建设初显成效。 从各小队响亮的口号和有组织的亮相可以看出,前期的小队建设工作是扎实有效的。本次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小队的存在感和凝聚力,为后续持续的班级自主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不足与改进:

  1. 规则讲解与示范可更严谨。 在“密令传讯”环节出现了因规则理解偏差异致的红牌,虽然成为了教育契机,但也反映出规则讲解或示范可以更清晰、更慢速,甚至由师生共同演示一遍正确与错误做法,防患于未然。

  2. 需关注“安静”的合作者。 活动中,性格外向、动作敏捷的学生更容易成为团队主角。今后需有意识地设计机制,鼓励内向的学生也发出声音、贡献力量,例如在赛前给予简短讨论时间,让每个队员都说说想法。

  3. 合作内涵可进一步延伸。 本节课重点突出了行动上的配合。合作的内涵还包括思想的碰撞与沟通。未来可以尝试在活动中加入需要简短讨论、商议策略的环节,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想法”的沟通合作能力。

  4.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浪浪山守护者联盟”的邀请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但其效应可能随时间减弱。可以考虑将此概念发展为班级的长期评价体系,将日常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合作表现也纳入“能量收集”过程,让合作的种子在班级日常土壤中持续生长。

总而言之,这是一节充满巧思与活力、成功实现了活动目标与育人价值相统一的优秀班队课,为低年级如何有效开展团队协作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开启新对话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