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作为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经典历史故事课文,以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三个小故事串联,生动展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与廉颇的知错能改,传递了 “和为贵” 的思想。
教学不足:细节把控与个性化关注待加强
(一)对 “人物品质的深度分析” 有所欠缺
在教学中,我虽然引导学生找到了体现蔺相如、廉颇品质的句子,但对 “品质背后的原因” 挖掘不够深入。例如,在分析 “渑池会面” 中蔺相如 “逼秦王击缶” 的行为时,学生仅说出 “蔺相如很勇敢”,我便顺势总结,没有进一步追问 “他的勇敢是盲目的吗?从哪里能看出他有把握让秦王妥协”。课后反思发现,若能引导学生结合 “赵国士兵在边境严阵以待” 这一背景细节,学生就能理解蔺相如的 “勇敢” 是建立在 “有策略、有后盾” 的基础上,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人物形象,而非停留在 “勇敢”“知错能改” 等标签化的认知上。
(二)对 “学困生的复述指导” 不够精准
在 “复述故事” 的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思维导图完成任务,但有 3-4 名学困生仍存在困难:有的能说出事件经过,却遗漏了 “起因” 或 “结果”;有的语言表达混乱,无法按时间顺序梳理。当时我采用了 “全班集体纠正” 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帮忙补充,但课后发现,这种方式并未真正解决学困生的问题 —— 他们只是被动接受了答案,没有掌握 “梳理故事要素” 的方法。实际上,我应该针对学困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比如对 “遗漏要素” 的学生,手把手带着他们在课文中圈画 “起因、经过、结果” 的关键词;对 “表达混乱” 的学生,先让他们用简单的词语列出顺序,再逐步扩展成句子,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复述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