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以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与廉颇之间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在本节课中,我紧扣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借助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人物性格,从而全面提升其阅读素养。
一、提升阅读速度,目标设定从“模糊”到“清晰”
在阅读策略的引领下,提高阅读速度成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起初,我对这一目标的理解,仅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如何将这一目标细化分解,可操作,并不明晰。经过反思,我对该目标进行了精准化调整。一是有具体的默读方法指导: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掌握跳读和连词成句的技巧;运用预测等策略,快速把握课文内容。二是根据课标对第三学段默读的相关要求及大部分学生正常的语速对比,限定时间。最后,通过检测阅读理解的准确度,能有效评估阅读速度的提升效果。目标的明确化,方法的具体化,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二、感受人物形象,从“浅尝辄止”到“层层递进”
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文本解读方面能够迅速找到关键词句,却缺乏对其背后含义的深入挖掘,所以人物形象浅表化,不能打动学生内心。针对这一问题,我在二次授课中及时调整策略,通过连续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现行为,联系实际情况,体会词句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例如: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片段分析: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当学生抓住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小毛病,要回璧,说出他很机智时,我追问:(1)为什么这么说蔺相如就断定秦王一定能相信,并把璧还回去呢?(2)他说这话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和神态才能让秦王相信他,不是骗他的呢?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将自己带入到人物形象和当时的情景当中,想象蔺相如恰到好处地把握秦王欣赏和氏璧的时机,并且态度真诚谦卑,使秦王真的相信了他。用这样代入式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思考,使人物形象更加具象化。学习了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分析下面的句子时,也将自己想象成蔺相如,并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思考,让思考更深入。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当学生抓住“捧着”、“往后退”、“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地说”等一连串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行事的缜密时,我追问:(1)他真的会撞到柱子上吗?(2)那赵国的众大臣真的想不到这样的办法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我觉得他真的会连同和氏璧一起撞到柱子上,秦王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一定不希望璧碎掉。如果他是假装要撞,秦王一定能看出来,而且也不会被他的气势震住的。而众大臣们应该能想到这样的办法,但是却没有蔺相如这种为了国家视死如归的决心。这足以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舍身忘死的品质。”
三、教学反思与展望
《将相和》的教学实践让我更加坚定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目标才能更准,设计才能更有梯度;评价要更具体化,可操作化,可量化,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