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想开去”为舟,渡向思维深处——评《丁香结》教学片段
本次教学中,教师精准地捕捉并提炼出“想开去”这一核心教学线索,以其为舟,引领学生从文本的浅滩渡向思维的深处。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是一次对《丁香结》的解读,更是一场卓有成效的思维训练与审美旅程,实现了语文要素的扎实落地与学生素养的进阶提升。
一、 一线贯穿,构建能力发展的“逻辑链”
教师对“想开去”的运用,绝非零散的、随机的点缀,而是构成了一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逻辑链”。
起点:情境化激活。 课堂伊始的图片导入,是“想开去”的“点火器”。它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出发,降低了联想门槛,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课堂营造了开放的思维场域。
深入:文本性锚定。 在揭示课题《丁香结》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本身“想开去”,这是将漫游的思绪收束于文本的锚点。学生可能会猜想文章内容,或由“丁香”与“结”这两个意象生发初步的感怀,使后续的文本阅读充满了期待与探究欲。
核心:品读中生发。 课堂的核心环节,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斗室”“朦胧”“幽雅的甜香”以及“结”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想开去”。此处的“想”,是基于文本、忠于文本的深度对话。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悟情感,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个人内心的具象感知。这正是将阅读权、品味权交还给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
升华:联结中迁移。 最高阶的“想开去”,是教师引导学生穿透文本,与自身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相联结。当学生由丁香联想到桂花雨,由象征意义的“结”联想到生活中的愁怨与豁达,由物及人地感悟松树的坚韧时,便完成了从“读懂一篇”到“通达一类”的关键迁移。文本的世界、作者的世界与学生的世界在此刻轰然洞开,实现了真正的意义建构。
二、 多元互动,见证语文素养的“生长态”
课堂片段中学生的回答,是本节课成功最生动的注脚。“桂花雨——梅花——松树”,这些回应看似跳跃,实则清晰地展现了学生思维路径的多元化:
横向关联其他文本(《桂花雨》),体现了广泛的阅读面与联想能力。
纵向调用古诗文积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展现了文化积淀与即时运用的素养。
由物及品进行哲理思辨(“坚韧不拔”),标志着审美鉴赏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初步形成。
这种百花齐放的课堂生态,源于教师对“想开去”这一开放路径的成功铺设。它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阅读视角,让语文素养在真实、自主的言语实践中悄然生长。
三、 知行合一,实现教学理念的“双性统一”
本节课的成功,在于教师深刻把握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想开去”是一个具体可操作、可训练、可评价的思维方法(工具性);另一方面,它又是通往情感熏陶、价值塑造和审美体验的桥梁(人文性)。学生不仅在“学习如何联想”,更在“联想中学会感悟”。他们感悟到的不只是丁香的美丽与“结”的寓意,更是一种观察世界、体察人生的思维方式——即如何从眼前的事物出发,与更广阔的文化、更深刻的生命哲思相连接。
总结与建议:
本课堪称“由阅读内容想开去”的典范教学。若说可进一步提升之处,或许可在“想开去”的深度上再做挖掘。例如,在学生列举多个意象后,教师可以适时追问:“这些事物带给我们的感受与丁香结有何异同?”通过对比辨析,引导学生更精准地把握“丁香结”愁怨与豁达并存的独特文化内涵,使联想不止于“发散”,更走向“深化”与“聚敛”。
总之,这堂课以清晰的线索、递进的设计和开放的生态,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要素如何“活”在课堂,学生思维如何“动”在其中,核心素养如何“长”在其里,是一节富有启发性与示范性的好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