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学反思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经典散文,文字凝练优美,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与童真的向往。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以“品读语言、体悟情感”为核心设计教学,课后结合学生反馈与课堂实际,形成以下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 情境创设贴合文本:借助星空图片、舒缓音乐及巴金生平短片,快速将学生带入“夜晚观星”的氛围中。尤其是播放猎户座、北斗七星动态示意图时,学生直观感受到“繁星满天”的画面,为理解“密密麻麻的繁星”“星群密布的蓝天”等语句奠定了直观认知。
2. 朗读指导层层递进: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配乐齐读—品味读”的梯度设计。在“品味读”环节,引导学生圈画“悬着”“缀着”“闪闪烁烁”等关键词,通过重读、轻读的对比朗读,体会文字的画面感与韵律美,多数学生能读出繁星的灵动与作者的欣喜。
3. 情感挖掘结合背景:补充巴金少年时期在故乡观星、成年后在异国他乡看星的经历,引导学生对比“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三个场景的情感差异,学生能较准确地说出“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突破了“景与情的关联”这一难点。
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 象征意义解读较浅:对于“繁星”象征“光明与希望”的深层含义,仅通过教师讲解一带而过,未设计足够的探究活动。部分学生只能停留在“繁星很美”的表层理解,未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巴金创作时对理想的追求)体会象征意义,抽象思维的引导不足。
2. 小组讨论效率偏低:在“探究作者为何反复写观星”的小组活动中,部分小组存在“发言集中在少数人”“偏离讨论主题”的问题。由于未提前明确分工(记录员、发言人等),导致讨论成果未能充分展示,浪费了课堂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