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老师《丁香结》
王老师的《丁香结》教学以“由文字想开去”为核心线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方面展开了扎实且有层次的设计。整堂课结构清晰、注重情境与思维的联结,既落实了基础,又为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架,具体评析如下:
1. 聚焦语言积累,锚定“美”的发现
王老师在“学习任务三”中,精准抓住“两片雪白”“半树银装”“星星般”“檐前积雪”等描写丁香的关键词句,通过“圈画-分析-联想”的流程,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画面感。例如,在分析“星星般”的比喻时,不仅点出丁香“小而多”的特点,更引导学生由词语“想开去”,关联生活中类似的事物描写;在梳理“檐前积雪”等写“白”的词语时,通过词语串联让学生感知作者用词的精准与丰富,直接指向“积累优美语言”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好的描写源于精准用词”的认知。
2. 拆解多角度描写,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中,王老师将丁香的特点按“颜色、形状、香气”分类梳理:城里街旁侧重“颜色(雪白)+形状(星星般)”,城外校园补充“气味(淡淡的幽香、非桂非兰)”,斗室窗外则融合“颜色(檐前积雪)+情感”。这种分层拆解的方式,让“多角度描写”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学习内容——学生能清晰看到,描写一种事物可以从视觉(颜色、形状)、嗅觉(气味)及与情感的联结等角度展开,为后续尝试描写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图”。
3. 以“想开去”为桥,联结“积累”与“理解”
王老师多次引导学生“由眼前事物想开去”:从图片联想相关诗句、品质,从“非桂非兰”的香气联想生活中“闻香辨物”的经历,从“檐前积雪”的词语联想其他写“白”的表达。这种设计不仅让语言积累更具深度(不是机械记忆,而是关联式理解),更让学生明白:“优美语言”的背后,是作者对事物多维度的观察与联想,为“多角度描写”埋下思维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