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设定为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疆小学的美丽和团结,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部分目标达成较好,部分仍需改进。
学生在朗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他们在朗读中逐渐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比如根据不同的情感调整语调。在讲解描写校园景色的段落时,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表现出校园的美丽,如“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学生们能读出那种欢快、活泼的感觉,仿佛真的看到了不同民族的孩子在美丽的校园里相聚的场景。
然而,在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以及体会情感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课文描写了不同民族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但对于这种生活背后所蕴含的团结、友爱之情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提问中,当问到“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学校里的孩子们很团结”时,一些学生只能简单地列举出大家一起学习、玩耍等表面现象,不能深入挖掘文中如“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等语句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不同民族孩子之间的差异与融合,以及这种融合所带来的美好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