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郭桃琴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作为六年级上册的经典课文,以宏大的叙事、真挚的情感展现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性时刻,既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文本。在完成本课教学后,我结合课堂实际效果、学生反馈及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方法运用、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三方面进行反思,力求为后续教学积累经验。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三维一体”:知识与技能上,让学生掌握 “磅礴、屹立、旗帜” 等生字词,理清课文按 “典礼前 — 典礼中 — 典礼后” 的叙事顺序;过程与方法上,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品读场景描写,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三大目标基本达成,尤其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理解叙事顺序时,我设计了 “梳理典礼流程表” 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以 4 人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提取 “群众入场、毛主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等关键事件,并按时间顺序排列。大部分小组能快速完成任务,部分小组还主动补充了 “礼炮响 28 响”“群众欢呼” 等细节,说明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

  而在情感渗透方面,我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像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时的庄严场景,以及群众欢呼雀跃的热闹画面。随后,我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描写掌声、欢呼声的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激动与自豪,不少学生在课堂分享时提到 “感觉自己好像就在现场,特别激动”,这表明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已初步见效。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激活课堂,引导深度参与

  为避免因课文历史背景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而导致的 “课堂沉闷”,我尝试了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从 “被动听讲” 转变为 “主动探究”,其中 “场景品读法” 和 “问题驱动法” 的效果最为显著。

  在 “场景品读” 环节,我聚焦课文中最具感染力的两个场景 ——“升国旗” 和 “阅兵式”,设计了 “三读三悟” 的活动:第一遍 “读画面”,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声音、场面的词语,如 “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礼炮轰鸣”“掌声雷动”,在脑海中构建画面;第二遍 “读情感”,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词语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庄严?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热闹?”,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分享感受;第三遍 “读写法”,让学生发现 “作者通过‘整体描写(广场群众)+ 细节描写(毛主席、国旗)’的方式,让场面既宏大又具体”。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有学生提到 “‘徐徐上升’这个词用得好,既写出了国旗上升的速度,又让人觉得特别郑重”,可见学生已能从 “读懂内容” 向 “读懂写法” 过渡。

  在 “问题驱动” 环节,我没有设计简单的 “课文写了什么” 类问题,而是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 “为什么作者要多次描写‘掌声’和‘欢呼声’?”“课文中写‘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目光’中包含着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和历史背景进行思考。例如,在讨论 “目光中包含什么” 时,学生从 “期待”“信任”“热爱” 等角度展开分析,有学生联系课前查阅的资料提到 “当时中国经历了很多苦难,终于成立了新中国,大家对毛主席、对新政府充满信任”,这一回答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拓展了历史视野,实现了 “语文学习与历史认知的结合”。

  此外,我还引入了 “资料补充” 环节,让学生课前搜集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28 响礼炮的含义” 等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有学生分享 “28 响礼炮代表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成立到 1949 年建国,经历了 28 年的奋斗”,这一补充让其他学生对课文中的细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正视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尽管本课教学整体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 和 “历史背景铺垫深度” 两方面。

  一方面,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充分。在 “梳理典礼流程表” 和 “场景品读” 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但少数基础较弱的学生存在 “跟不上节奏” 的情况。例如,有学生在提取关键事件时遗漏了 “宣读公告” 这一环节,在分析 “场面描写方法” 时无法准确概括 “整体与细节结合” 的特点。课后反思发现,我在设计活动时,虽然考虑了 “小组合作”,但没有明确 “小组内分工”,导致学困生在小组中容易 “被边缘化”,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另一方面,历史背景的铺垫仍显浅显。虽然通过课前资料搜集和课堂影像播放,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等深层背景,学生的认知仍较为模糊。例如,在讨论 “为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 时,部分学生只能从 “高兴”“激动” 等表面情感回答,无法联系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革命先烈的牺牲” 等背景,理解 “欢跃” 背后的 “来之不易”,这导致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会不够深刻。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后续教学中会从两方面改进:一是优化小组合作模式,明确 “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帮扶员” 的分工,让学困生担任 “帮扶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同时要求组长主动关注学困生的想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二是增加历史背景的 “分层铺垫”,课前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向学生普及 “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等关键历史事件,课堂上设计 “历史小问答” 环节,如 “你知道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有哪些英雄牺牲了吗?”,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文本情感。

  四、教学启示:让经典课文 “活” 起来

  《开国大典》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对于这类 “历史题材” 的经典课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 “读懂文字、分析写法” 的层面,更要搭建 “文本与历史、文本与学生生活” 的桥梁,让学生在 “走进历史” 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力量,获得情感的共鸣。

  一方面,要善用 “多媒体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历史影像、老照片、纪录片片段等资源,能让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可感,帮助学生理解 “遥远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关注 “学生的生活体验”,将 “开国大典” 与 “国庆节”“国家发展成就” 等学生熟悉的内容结合,例如让学生分享 “国庆节时,你看到了哪些庆祝场景?”“从爷爷奶奶的故事里,你听到过哪些关于‘新中国’的回忆?”,让学生感受到 “历史不是过去的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总之,本次教学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以 “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经典课文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