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评课稿
《丁香结》这堂校内研讨课,从教学环节设计、学生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渗透等方面,展现了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同时也有可优化的空间。
一、教学亮点
(一)导入自然,激发探究欲
以“由眼前事物想开去”的方式导入新课,既契合《丁香结》一文的联想式写作特点,又能快速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理解丁香结含义”“图片联想”“作者联想”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字词教学扎实,方法多样
在初读课文环节,注重字词的落实。“缀满、浑浊笨拙、单薄、模糊”等生词的教学,采用“据义辨音”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掌握读音,避免了机械记忆。同时,通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句多读”的要求,夯实了学生的朗读基本功。
(三)文本分析深入,多角度拓展
在品味丁香花特点时,从颜色、外形、姿态、香味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剖析文本。如“两片雪白”“一树银妆”“檐前积雪”对颜色的描写,“星星般”的比喻对形态的刻画,“探”“窥”的拟人对姿态的展现,“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对香味的描摹,都分析得十分细致。并且,多次结合生活实际(闻香识物的事例)、作者背景(宗璞的创作时光)进行拓展,很好地践行了“抓住关键词句想开去”“结合生活实际想开去”“联系作者生平想开去”的教学建议,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迁移能力。
二、改进建议
(一)教学节奏可更灵活
在“品味丁香”环节,对丁香花特点的分析较为细致,若能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适当调整节奏,对部分学生已充分理解的内容可加快推进,对学生存疑的部分则放慢脚步深入探讨,能让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学生主体地位可进一步凸显
可增加更多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例如,在分析丁香花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自主批注,再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全班汇报,这样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深度思考中,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学生的参与度。
(三)“完成练习册”环节可细化
该环节记录较简略,建议明确练习册的具体内容与目标,如通过练习巩固丁香花特点的理解、深化对“丁香结”象征意义的认知等,使这一环节的教学价值更清晰地体现出来。
综上,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研讨课,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入,教学方法多样且有效,若在教学节奏、学生参与度和环节细化上加以优化,课堂会更具活力与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