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方面,我设计了 “问题链”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例如,“作者为了寻找蝴蝶的家,想到了哪些地方?”“为什么这些地方都不是蝴蝶的家?”“从作者的寻找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逐步梳理出文本脉络,理解了作者 “猜测 — 否定 — 再猜测” 的思维过程。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围绕 “蝴蝶的家可能在哪里” 展开合理想象,结合生活经验提出 “蝴蝶可能躲在树叶背面”“蝴蝶会藏在花朵里” 等观点,并能引用文本中的语句支撑自己的想法,这体现出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在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上,我通过情境创设切入教学 —— 开课之初,播放蝴蝶在风雨中挣扎的动画片段,配合低沉的背景音乐,瞬间将学生带入 “蝴蝶面临困境” 的情境中。学生直观感受到蝴蝶的脆弱,自然地产生了与作者相同的担忧情绪。随后,在品读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 等关键语句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轻重、语速快慢的变化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对蝴蝶的牵挂。课堂反馈显示,超过九成的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对 “关爱小动物” 的看法,甚至有学生提出 “要在阳台种花草,给蝴蝶建一个小家园”,这表明文本中蕴含的 “关爱生命” 理念已成功渗透到学生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