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科技魅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同时落实“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语文要素。结合近期教学实践,我进行以下反思。
(一)时间分配失衡,部分环节仓促收尾
材料2中提到,因“生字描红”“生字接龙游戏”环节耗时较长,导致“同桌交流疑问”的任务未能当堂完成,需延至下节课,影响了教学节奏的连贯性;材料4则指出,检查字词环节中“农耕社会”等关键词语未及时点拨(原计划后续学习中再理解,但学生后续接触时缺乏前置铺垫),导致学生对文本背景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部分环节(如初读感知后的内容概括)过度依赖课件填空,压缩了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未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说明方法指导浮于表面,语文味待强化
尽管材料1反思中提到“需加强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的具体分析”,但实际教学中,对“20世纪一百年的成就比以往千万年总和还多”(作比较)、“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科学成就”(举例子)等典型说明方法的引导不够深入——仅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未结合具体数据或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如“作比较”如何突出20世纪科技的飞跃)。材料4亦指出,对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阐述停留在引用层面,未通过形象比喻(如“春风吹过,科技之花瞬间绽放”)帮助学生理解其形容科技快速变革的作用,导致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生动性体会不足。
(三)学生主体地位未充分凸显,互动深度待提升
材料4反思中提到“教师语言过多、问题过碎,剥夺了学生谈感悟的机会”。例如,在理解“发现”与“发明”的区别时,虽通过造句尝试引导学生辨析,但未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举例与表达空间;在朗读指导环节,虽关注了“农耕社会”与“20世纪生活”的对比朗读,但未让学生充分分享“读后感受”,导致情感体验流于表面。此外,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弱,在提问环节参与度不高(如不敢提出“不懂的词语”),教师未能及时通过分层引导(如提供提问范例)鼓励全员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