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兼具班主任与语文教师双重身份的教育者,在执教四年级语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后,我结合课堂实践与学生反馈,从教学亮点、不足及改进方向三方面展开反思,力求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实现语文素养与科学思维的双重培养。
一、教学亮点:以“双维目标”串联课堂
1. 情境化导入,激活探究兴趣
本课以“蝙蝠夜间捕虫”的短视频切入,搭配“如果没有灯光,蝙蝠能准确找到食物吗?”的提问,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作为班主任,我更注重观察学生课堂状态,发现这种直观情境能让后排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为后续理解“实验探究”环节奠定基础。
2. 聚焦“科学过程”,落实语文要素
针对本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实验过程”的语文目标,我设计了“实验步骤梳理表”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提取“三次实验的条件、现象、结论”并填写表格。这一设计既引导学生学习“分点概括”的阅读方法,又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课后批改作业时发现,85%的学生能清晰复述实验过程,说明该环节有效落实了“概括内容”的语文素养目标。
3. 链接生活,渗透科学应用意识
在讲解“蝙蝠探路原理”与“雷达发明”的关联时,我结合学生熟悉的“汽车倒车雷达”“机场雷达监控”等生活实例,让抽象的“仿生学”概念变得具象。作为语文老师,我还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既强化了逻辑表达,又让科学知识与生活建立深度链接。
二、教学不足:细节处理与个体关注待优化
1. 实验原理讲解“浅尝辄止”
课堂上,部分学生对“蝙蝠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耳朵接收”的原理仍有困惑,但我因担心超时,仅用示意图快速带过,未预留足够时间让学生提问和讨论。课后有学生私下询问“超声波是什么样的声音”,说明对抽象科学概念的讲解还需更细致的拆解。
2. 小组活动中个体参与度不均
在“梳理实验步骤”的小组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小组存在“优生主导、后进生旁观”的现象。作为班主任,虽关注到这一问题,但未能及时介入调整分工(如为后进生分配“记录现象”“朗读原文”等具体任务),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 读写结合环节设计较薄弱
本课课后要求“说说生活中的仿生学例子”,但课堂上仅停留在“口头分享”层面,未设计简短的书面表达任务(如“用三句话介绍一种仿生发明”)。作为语文教师,未能充分利用科普文的教学契机,将“读”的收获转化为“写”的能力,错失了读写结合的训练机会。
三、改进方向:精准施策,提升教学实效
1. 巧用“具象工具”化解抽象难点
后续教学中,可提前准备“超声波传播”的动画视频,或让学生用“手(蝙蝠)→发出纸团(超声波)→墙面(障碍物)→纸团反弹(反射波)”的模拟实验,让抽象原理通过动手操作变得可感,同时预留5分钟“疑问解答时间”,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2. 细化小组分工,关注个体成长
设计“小组任务卡”,为每个学生分配明确角色(如“资料收集员”“记录员”“发言人”“监督员”),并要求小组内轮流换岗。作为班主任,可在活动中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后进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通过“一对一提示”“鼓励展示”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获得成就感。
3. 强化读写结合,落实语文素养
优化课后任务设计,将“口头分享”升级为“微型写作”:让学生选择一种仿生发明,模仿课文“实验探究→原理分析→实际应用”的结构,写一段50字左右的科普小短文。批改时重点关注“逻辑表达”与“信息准确性”,既巩固科学知识,又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此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普说明文教学需兼顾“科学探究”与“语文素养”,更需以班主任的细心关注个体差异,以语文教师的专业落实读写训练。未来我将继续打磨教学细节,让课堂既充满科学的严谨,又兼具语文的温度。
若你需要,我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为这篇反思补充“针对性分层教学策略”,或根据课文重难点设计配套的课堂练习单,帮助更好地优化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