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优势:贴合低年级学情,目标落地扎实
1. 识字教学具象化,记忆效率高:通过“图字结合”(如出示杨树图片对应“杨”字)、“字理拆解”(如“松”的木字旁表树木,“公”表读音),搭配“树木名称拍手歌”,学生课后听写10个树木相关生字,正确率达88%,远超预设目标。
2. 常识融入自然,理解更深刻:结合课文“杨树高,榕树壮”等句子,展示不同树木的生长环境视频(如桦树在北方、木棉在南方),并让学生触摸树叶标本,课堂提问“哪些树生长在南方”时,90%的学生能准确列举木棉、凤凰木,实现“文”与“物”的联动。
3. 互动形式适配年龄,参与度高:设计“树木小导游”角色扮演(学生手持树木卡片介绍特点)、“课文接龙读”等活动,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次数超30次,后排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也能主动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且有序。
二、待优化点:细节设计需更关注个体与拓展
1.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小组分享时,部分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仅能重复课文句子,无法自主补充树木特点(如“松树冬天不落叶”),未能充分锻炼语言输出能力。
2. 知识拓展较局限:教学集中在课文提及的树木,未关联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其他树木(如小区里的樟树、柳树),部分学生课后提问“樟树是不是也有特点”,说明拓展需求未被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