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评课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薛晨蔚

《丁香结》两课时教学联合评课

《丁香结》作为一篇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散文,其教学需兼顾语言品读与人文感悟。王老师与胡老师的两课时教学各有特色,现从教学亮点、共性不足及改进建议三方面展开评析。

一、教学亮点:各有侧重,落实语文要素

(一)王老师第一课时:聚焦“意象建构”,夯实文本解读基础

1. 情境导入,激活审美体验

王老师以“烟雨江南中绽放的丁香”短视频导入,搭配“读到‘丁香’,你会想到哪些画面?”的提问,迅速将学生带入诗意氛围。这种直观情境不仅契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自然引出“丁香的外形、颜色、气味”等文本解读维度,为后续赏析“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2. 分层品读,把握语言精妙

在文本研读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三层次品读任务”:先让学生圈画描写丁香外形的词句(如“两柄雪白”“半树银妆”),感受其形态之美;再引导学生品味拟人句(“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最后梳理“城里街旁、城外校园、斗室外”三个场景的丁香描写,把握作者的观察视角。从课后反馈看,学生能准确提炼丁香“白、香、形态小巧”的特点,说明该环节有效落实了“把握景物特点”的阅读目标。

3. 读写联动,初涉意象表达

王老师在课末设计了“仿句练习”:让学生模仿“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的句式,写一写自己见过的植物。这一设计既巩固了拟人修辞的运用,又让学生初步尝试“以景寄情”的表达技巧,为第二课时理解“丁香结的哲思”埋下伏笔。


(二)胡老师第二课时:深挖“结的哲思”,提升人文感悟能力

1. 问题链设计,推动思维进阶

胡老师以“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为主问题,拆解出“‘丁香结’名字的由来是什么?”“作者如何从丁香结联想到人生结?”“你如何理解‘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三个子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哲思。这种设计符合四年级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能逐步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 勾连生活,深化情感共鸣

在解读“人生结”时,胡老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生活中遇到的‘结’是如何解开的”。这一环节将文本哲思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连,不少学生分享了“克服学习困难”“化解同学矛盾”的事例,真正实现了“文本思想与生活体验的融合”,提升了语文学习的人文价值。

3. 拓展延伸,丰富文化积淀

胡老师引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古典诗词,让学生对比文本与诗词中“丁香结”的意象差异,既拓展了文化视野,又强化了“意象在不同语境中含义可变”的认知,为学生后续学习古典文学埋下文化种子。


二、共性不足:细节处理影响教学深度

1. 对“冷门疑问”的回应不足

两节课中,均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多次写丁香的‘白’,白色有特殊含义吗?”“除了丁香结,还有哪些植物有象征意义?”等问题,两位老师因课时节奏紧张,多以“课后再查资料”一笔带过,未能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问题拓展教学深度,错失了培养学生“深度探究”思维的机会。

2. 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待提升

在“梳理丁香结含义”“分享生活之结”等环节,部分小组存在“讨论偏离主题”“发言集中于少数学生”的情况,教师虽有巡视,但未及时介入指导分工或调整讨论方向,导致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和实效性打折扣。

3. 朗读指导的针对性欠缺

对于文中如“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这类饱含哲思的语句,两位老师的朗读指导多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层面,未引导学生通过“重音、停顿”的变化体会语句的情感张力,使得朗读未能真正成为“理解文本的工具”。

三、改进建议:精准施策,优化教学效果

1. 预设生成性问题库,提升课堂应变力

可提前收集与“丁香文化、意象象征”相关的拓展资料(如丁香在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不同颜色丁香的寓意等),当学生提出冷门疑问时,能及时借助多媒体呈现或现场讲解,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深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2. 细化小组合作规范,保障全员参与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单”,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如“记录员”“发言人”“时间管理员”),并在合作前强调“每人至少发言一次”“偏离主题时由时间管理员提醒”等规则。教师巡视时,重点关注“沉默学生”,通过“你对他的观点有什么补充吗”等引导语,确保全员深度参与。

3. 强化朗读的“情感支架”,以读促悟针对抒情性、哲理性语句,可设计“朗读提示卡”,标注重音(如“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和停顿(如“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让学生在朗读中直观感受语言的情感节奏,进而深化对文本思想的理解。

综上,王老师与胡老师的两课时教学,在“意象解读”与“哲思感悟”上各有侧重,共同构建了《丁香结》的教学闭环。若能在生成性问题回应、小组合作实效、朗读指导精度上进一步优化,将更充分地实现“语言习得与人文滋养”的双重教学目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