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九月反思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安琪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散文,以“我”和母亲走月亮的经历为线索,藏着细腻的亲情与对生活的热爱。在执教这篇课文后,结合课堂呈现与学生反馈,我从亮点、不足与改进方向三方面进行反思,以期优化后续教学。

一、教学亮点:以“情”为线,搭建沉浸式体验

1. 情境导入,唤醒情感共鸣

开课之初,我以“童年时和家人散步的回忆”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再播放配有轻柔音乐的月夜风景视频,将“月亮下的陪伴”这一核心情境直观呈现。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有学生提到“和奶奶在院子里看月亮时,她会给我讲嫦娥的故事”,这种真实体验的分享,为理解课文中“我”与母亲的温情奠定了情感基础。

2. 聚焦语言,品味诗意表达

课文中“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等排比句,以及“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等比喻句,是语言训练的重点。我没有直接讲解修辞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删一删”(删掉重复的“照亮了”对比表达效果)、“画一画”(根据比喻句勾勒画面)的方式自主感受。有学生发现“重复的词语像月光一样,一层一层洒下来,很温柔”,这种基于体验的解读,比单纯的术语讲解更能让学生领会语言之美。

3. 读写结合,迁移情感表达

在理解课文情感后,我设计了“仿写小练笔”:“当月光洒在______,我和______走在______,我们看到了______,感受到了______。”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创作,有的写“月光洒在小区的长椅上,我和妈妈走在石板路上,看到了花瓣上的露珠,感受到了妈妈手心的温度”,既迁移了课文的表达形式,又融入了真实的情感,实现了“读”与“写”的有效衔接。

二、教学不足:细节处理与个体关注待优化

1. 对“反复手法”的解读不够深入

课文中“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多次出现,既是线索,也是情感的递进。课堂上我仅让学生找出这句话的位置,却未引导他们分析“每次出现时,‘我’的心情有何不同”——第一次是期待,第二次是与阿妈散步时的惬意,最后一次是对陪伴的珍惜。学生虽能感知重复的韵律,却未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层次,导致对“线索句”的作用理解不够透彻。

2. 对学困生的引导缺乏针对性

在品味语言环节,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分享感受,但有几位学困生因对“镀亮的银毯”“细细的溪水”等画面缺乏生活体验,难以融入讨论。此时我虽进行了集体引导,却未及时一对一启发(如用“你见过雨后的草地像什么吗?月光下的稻田和它有相似之处”这样的类比),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倾听”状态,参与度不足。

3. 拓展延伸未能贴合学生生活

课后拓展环节,我原本设计的是“背诵喜欢的段落”,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部分学生更愿意通过绘画、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而单一的背诵任务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欲,也未能让“亲情陪伴”的主题进一步落地到生活中。

三、改进方向:精准突破,让教学更具温度

1. 细化文本解读,聚焦“情感递进”

下次教学时,针对“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反复出现,可设计“情感坐标轴”活动:让学生在坐标轴上标注每次出现时的情感关键词(如期待、快乐、温暖、不舍),并从文中找依据(如“抱着一个月亮”对应“快乐”,“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对应“温暖”),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线索句与情感变化的关联。

2. 分层设计任务,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学困生,提前准备“生活体验卡”(印有月光下的稻田、溪水、小路等实景图片),在品味语言时引导他们结合图片联想;设计“阶梯式问题”(如“这句话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读了有什么感觉?”),逐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同时,鼓励优等生担任“小老师”,与学困生结对分享,提升课堂参与度。

3. 丰富拓展形式,联结生活实际

将拓展环节调整为“多元表达任务”:学生可自主选择“背诵段落”“画一幅‘我和家人走月亮’的画”“讲一个‘月光下的亲情故事’”中的任意一项。完成后组织“分享会”,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表达中,将课文中的“亲情”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结,真正实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标。

此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散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诗意,更要搭建“文本情感”与“生活体验”的桥梁。唯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细化教学细节,才能让课堂既有“语文味”,又有“生活味”,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到温暖,在体验中学会表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