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佳

一、教学亮点:聚焦 “美” 与 “读”,落实核心目标

  1. 情境导入直观化:通过播放秋雨实景视频、展示银杏叶与枫叶实物,快速将学生带入 “秋天的雨” 的氛围中,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后文理解 “秋雨是一把钥匙” 奠定了感性基础。

  2. 朗读指导层次化:设计了 “自由读 — 指名读 — 配乐读 — 小组赛读” 的梯度活动,重点指导学生读好 “五彩缤纷”“气味香甜” 等段落的语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处。

  3. 语言训练具象化:针对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等比喻句,让学生用画图、仿写的方式展开练习,多数学生能模仿写出 “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 这类贴合生活的句子,实现了语言积累与运用。

二、存在问题:忽视 “差异” 与 “深度”,影响学习效果

  1. 对学生认知差异关注不足:课堂提问多集中在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引导。例如在分析 “秋雨藏着好闻的气味” 时,未给不爱发言的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2. 自主探究环节流于形式:虽设计了 “找一找秋雨带来了哪些变化” 的小组讨论,但未明确分工与探究方向,部分小组仅停留在 “读句子、划词语” 的表面,未能深入思考 “作者为何这样描写”,探究深度不足。

  3. 情感升华略显仓促:结尾仅用 “秋雨真美啊” 一句话总结,未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 “你见过的秋雨是什么样的”),导致学生对 “热爱自然” 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情感目标未能完全落地。

三、改进方向:精准施策,优化课堂体验

  1. 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任务

    • 为基础薄弱学生准备 “填空式” 学习单(如 “秋天的雨把_____颜色给了_____”),降低表达难度。

    • 为能力较强学生设计 “拓展式” 任务(如 “如果秋雨还会变色,它会把颜色给什么事物?请仿写句子”),满足高阶需求。

  2. 细化探究指令,搭建思维支架

    • 小组讨论前明确 “三个小问题”:秋雨带来了哪些景物?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 提供 “修辞手法小贴士”(如 “像” 字出现可能是比喻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避免探究流于形式。

  3. 链接生活实际,深化情感共鸣

    • 增加 “分享小环节”:让学生结合照片或记忆,说说 “自己经历过的秋雨场景”,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结合。

    • 结尾播放 “秋日雨声 + 落叶” 的音频,引导学生闭眼感受,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升华 “热爱自然、发现生活之美” 的情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