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案例评议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佳

一、教学亮点:聚焦 “美” 与 “读”,落实核心目标

  1. 情境导入直观化:通过播放秋雨实景视频、展示银杏叶与枫叶实物,快速将学生带入 “秋天的雨” 的氛围中,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后文理解 “秋雨是一把钥匙” 奠定了感性基础。

  2. 朗读指导层次化:设计了 “自由读 — 指名读 — 配乐读 — 小组赛读” 的梯度活动,重点指导学生读好 “五彩缤纷”“气味香甜” 等段落的语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处。

  3. 语言训练具象化:针对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等比喻句,让学生用画图、仿写的方式展开练习,多数学生能模仿写出 “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 这类贴合生活的句子,实现了语言积累与运用。

二、存在问题:忽视 “差异” 与 “深度”,影响学习效果

  1. 对学生认知差异关注不足:课堂提问多集中在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引导。例如在分析 “秋雨藏着好闻的气味” 时,未给不爱发言的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2. 自主探究环节流于形式:虽设计了 “找一找秋雨带来了哪些变化” 的小组讨论,但未明确分工与探究方向,部分小组仅停留在 “读句子、划词语” 的表面,未能深入思考 “作者为何这样描写”,探究深度不足。

  3. 情感升华略显仓促:结尾仅用 “秋雨真美啊” 一句话总结,未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 “你见过的秋雨是什么样的”),导致学生对 “热爱自然” 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情感目标未能完全落地。

三、改进方向:精准施策,优化课堂体验

  1. 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任务

    • 为基础薄弱学生准备 “填空式” 学习单(如 “秋天的雨把_____颜色给了_____”),降低表达难度。

    • 为能力较强学生设计 “拓展式” 任务(如 “如果秋雨还会变色,它会把颜色给什么事物?请仿写句子”),满足高阶需求。

  2. 细化探究指令,搭建思维支架

    • 小组讨论前明确 “三个小问题”:秋雨带来了哪些景物?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 提供 “修辞手法小贴士”(如 “像” 字出现可能是比喻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避免探究流于形式。

  3. 链接生活实际,深化情感共鸣

    • 增加 “分享小环节”:让学生结合照片或记忆,说说 “自己经历过的秋雨场景”,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结合。

    • 结尾播放 “秋日雨声 + 落叶” 的音频,引导学生闭眼感受,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升华 “热爱自然、发现生活之美” 的情感。

下次教学前,我会提前收集学生的 “秋雨生活照”,融入课件设计,让课堂与学生生活更贴近。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 **《秋天的雨》分层教学任务设计表 **,方便你直接用于下次备课?

帮我生成一个《不懂就要问》的案例评议

该《不懂就要问》教学案例围绕 “培养质疑精神、学习主动提问” 的核心目标展开,教学环节完整且注重学生主体性,但在目标落地深度与环节衔接上仍有可优化之处。

一、案例亮点:紧扣主题,注重学生参与

  1. 情境创设贴合文本:通过还原 “私塾读书” 的场景(如穿长衫、用戒尺道具),让学生直观感受孙中山所处的学习环境,快速理解 “不敢提问” 的时代背景,为后文体会孙中山 “不懂就问” 的勇气做了充分铺垫。

  2. 问题设计层层递进:从 “孙中山为什么要提问” 到 “他提问时心里会想什么”,再到 “如果你是孙中山,会怎么做”,问题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人物品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重视价值观渗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 “班级提问小明星” 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 “自己主动提问的经历”,将 “不懂就要问” 的文本精神延伸到现实学习中,实现了语文学习与品德培养的融合。

二、案例不足:目标落地与细节把控待加强

  1. “提问方法” 指导缺失:案例仅强调 “要提问”,但未教学生 “如何有效提问”。例如未引导学生区分 “基础性问题”(如 “这个字怎么读”)与 “思考性问题”(如 “为什么先生不喜欢学生提问”),导致学生可能仅停留在 “敢提问”,却不懂 “怎么问得有价值”。

  2. 环节衔接略显生硬:从 “文本分析” 到 “生活分享” 的过渡较为突然,未设计过渡性活动(如 “从孙中山的提问中,我们能学到哪些提问小技巧”),部分学生难以快速从 “理解文本” 切换到 “联系自身”,参与度受影响。

  3. 评价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回答多以 “很好”“说得对” 等笼统评价为主,缺乏针对性反馈。例如学生分享提问经历后,未进一步引导 “这次提问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无法强化 “提问价值” 的认知,评价的激励与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优化建议:聚焦深度,完善细节设计

  1. 补充 “提问方法” 指导,提升提问质量

    • 新增 “提问小课堂” 环节,用思维导图展示 “提问类型”(如字词理解类、内容探究类、联系生活类),并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 提供 “提问句式模板”(如 “我不懂的是_____,因为_____”),帮助学生规范表达,学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2. 设计过渡活动,增强环节连贯性

    • 在 “文本分析” 后加入 “小组讨论”:“孙中山的提问方式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 派代表分享后,教师总结 “提问小技巧”,再自然过渡到 “生活中的提问经历” 分享,让环节衔接更顺畅。

  3. 丰富评价方式,强化目标认知

    • 采用 “星级评价”:从 “提问勇气”“问题质量”“表达清晰度” 三个维度给学生打分,让评价更具体。

    • 加入 “互评环节”:让学生互相点评 “他人的提问有什么优点”,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 “有效提问” 的标准,深化 “不懂就要问” 的认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