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 “想开去” 的引导,分层设计思维问题
针对 “思维深度不足” 的问题,可在品析环节设计 “分层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例如,分析 “非桂非兰” 时,可设计问题:①“非桂非兰” 说明丁香的香味和桂花、兰花有什么不同?②作者不用 “很香”,而用 “非桂非兰”,这种写法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丁香香的特点吗?③你能像作者这样,用 “非 XX 非 XX” 的句式形容一种事物的特点吗?通过 “理解含义 — 体会写法 — 迁移运用” 的问题链,既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提升 “想开去” 的思维深度。
同时,在 “联系作者生平” 时,可提前准备简短的作者生平资料(如作者喜欢在斗室中观察丁香、借丁香抒情等),用图片或短视频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情感,让 “想开去” 有更扎实的依据。
(二)关注个体差异,搭建多元参与平台
为提升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可采用 “分层互动” 策略:①提问时,为内向学生设计 “基础型问题”(如 “城里街旁的丁香是什么颜色的?”),为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 “拓展型问题”(如 “作者用‘星星般’比喻丁香,好在哪里?”);②小组讨论时,明确 “轮值发言” 规则,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分享,教师巡视时重点关注沉默的学生,给予提示和鼓励;③设置 “书面分享卡”,让不爱发言的学生将 “想开去” 的内容写在卡片上,再由教师代为分享或展示在 “分享墙” 上,增强其自信心。
(三)加强识字与文本的衔接,实现 “字文融合”
在识字教学后,应及时将字词回归文本,实现 “以字助文”。例如,讲解 “缀满” 后,可引导学生:“‘缀满枝头’的丁香,就像给树枝穿上了什么?你能想象出这个画面吗?”;讲解 “单薄” 时,结合文中 “单薄的丁香”,提问:“‘单薄’让你感受到丁香花的什么特点?作者用这个词,表达了对丁香的什么情感?” 通过将字词与文本画面、情感结合,既巩固了字词学习,又为后续品析文本做好铺垫,实现 “字文融合” 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