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赵欣语老师《浪浪山的小妖怪联盟》主题班会课
赵欣语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浪浪山的小妖怪联盟》主题班会,紧扣“小队凝聚力培养”核心,依托前期小队建设基础,将儿童喜爱的IP元素与活动设计深度融合,既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又实现了“在体验中悟合作”的教育目标,是一堂逻辑清晰、童趣十足且教育性强的优质班会课,具体评析如下:
一、亮点:精准定位,让“合作教育”落地有声
1. 前期铺垫扎实,活动衔接性强:本课并非孤立设计,而是“天天在向阳”系列活动中“9月小队成立”阶段的收尾环节——前期已完成小队长竞选、小队初建、文化建设,本课通过“小队亮相+闯关游戏”实现“小队初绽”,形成“组建-建设-展示-深化”的完整闭环。这种“系列化”设计,让学生对“小队”的认知从陌生到熟悉,为“合作意识”培养奠定了情感基础,避免了班会课“一次性热闹”的问题。
2. IP情境贯穿全程,童趣与教育深度融合:从“浪浪山山神求助信”音频导入,到“密令传讯”“灵石收集”“护送宝藏”三大闯关任务,全程围绕“小妖怪联盟”设定展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角色代入敏感期”,这种设计让“合作”不再是抽象概念——学生为了“帮小妖怪唤醒山灵”主动遵守规则、互助配合,甚至在失败后主动反思“为什么密令会掉”,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悟”,让教育目标自然渗透。
3. 学生主体凸显,评价与反思兼具:课堂中“小队亮相说口号、展队徽”“闯关后分享成败原因”等环节,均以学生为核心。尤其是游戏后的引导提问,如“成功的小队有什么好方法”“为什么会收到‘风灵警示’”,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主总结“要互相提醒”“得听清规则”,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让“合作需守规则、互帮助”的认知由学生自主生成,记忆更深刻。同时,邀请3位老师做裁判、给获胜小队颁奖,既保证了活动公平性,也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可优化方向:细节打磨,让课堂更具生长性
1. 增加“个体价值”的引导,深化凝聚力认知:当前活动更侧重“小队整体合作”,可在分享环节增加“你在小队里做了什么贡献”的提问,比如“刚才灵石吸不起来时,谁帮了队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小行动能帮小队成功”,避免部分学生因“没做关键动作”产生“我不重要”的想法,进一步强化“每个成员都是小队不可或缺的部分”的认知。
2. 延伸“分层指导”,关注不同小队需求:课堂中对“成功小队”的经验分享较多,可适当关注“暂时落后的小队”——比如引导他们说“刚才遇到了什么困难?现在知道怎么改进了吗?”,再让其他小队帮忙出主意,既避免落后小队产生挫败感,也能让全体学生在“帮他人解决问题”中深化合作认知,同时锻炼小队长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总结
整体来看,这堂班会课精准把握了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在体验中学习”的特点,通过“系列化铺垫、情境化设计、主体性引导”,让“小队合作”从“活动要求”变成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若能在“个体价值关注”和“分层指导”上稍作优化,将更充分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让课堂的教育价值更全面。这堂班会课的设计思路,尤其适合低年级“小队建设”主题活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班队评课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于露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