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评课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继文

一、互动中的亮眼之处

    在讲解《丁香结》中 “丁香花苞如盘花扣” 的联想时,教师巧妙借用自身衣物上的盘花扣作为 “活教具”,将文本中抽象的联想逻辑转化为学生可触摸、可观察的直观体验。    盘花扣并非陌生教具,而是师生日常相处中常见的衣物细节,这种 “源于生活” 的教学资源,瞬间消弭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隔阂。学生能快速从 “老师衣服上的盘花扣” 迁移到 “课文里的丁香花苞”,自然领会到 “形似联想” 的合理性,完美呼应了“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思维” 的核心教学要求。

 教师以自身服饰为教学素材,跳出了传统教具的固化框架,这种 “意外又亲切” 的设计,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观察热情与表达欲望。课堂上涌现出“老师的盘花扣和丁香花苞一样圆鼓鼓的” 等鲜活表述,让原本 “教师讲解、学生倾听” 的被动互动模式,转变为 “学生主动发现、积极分享” 的活跃状态,课堂张力显著提升。

 

二、可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当前互动仅停留在 “形状相似” 的表层联想,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例如,可提问 “盘花扣能为衣服增添精致感,那丁香结除了点缀春日,还藏着怎样的深层含义呢?”,引导学生对比盘花扣的 “装饰功能” 与丁香结 “象征人生愁绪” 的文学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形似之外更有神似” 的联想逻辑,进而深化对文本哲理的感悟。

现有互动多集中于 “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回应” 的模式,参与面较窄。可增设小组探究任务,如 “小组合作:找找身边与课文中事物形状相似的物品,说说你的联想”,让更多学生获得表达机会,避免少数学生主导互动的情况

三、从中获得的教学启示

   教师自身的服饰、教室中的绿植、学生的文具等,都是可随时调用的 “即时性资源”。这类资源贴近学生生活,能让抽象的语文概念(如联想、感悟)变得更鲜活、更易理解,尤其适用于散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让语文课堂真正 “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紧扣“学生认知起点”,让互动更有实效:互动设计的核心在于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此次盘花扣互动的成功,关键在于精准抓住了学生 “对日常熟悉事物更易产生情感共鸣” 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 “已知” 切入,逐步引导至文本的 “未知”,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互动真正落地见效。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不宜直接给出 “盘花扣与丁香花苞形状相似” 的结论,而应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如 “你觉得盘花扣和丁香花苞哪里让你觉得像?”“看到它们,你还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物?”。通过预留自主思考的 “留白”,让学生在逐步探索中构建联想能力,使能力培养更具层次性和递进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