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何皖豫

《金木水火土》课后教学反思

《金木水火土》作为一年级语文的开篇识字课,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认识5个生字、理解字义,并初步感受汉字与自然的联系。从课堂效果来看,整体达成了基础教学目标,但在细节设计和学生关注度上仍有优化空间,现结合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教学亮点:贴合低段认知,让识字“看得见、摸得着”

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摒弃了传统的“读字、写字”单一模式,设计了“具象化+体验式”的教学环节。课前准备了金木水火土对应的实物或模型——生锈的铁钉代表“金”、小树苗代表“木”、装水的透明杯代表“水”、安全烛火代表“火”、湿润的泥土代表“土”,让学生通过看颜色、摸质感、说特点,直接将汉字与实物关联。比如讲到“火”时,学生观察烛火跳动的形态后,我引导他们用手比划“火”字的笔顺,边写边念“点撇点捺,像火苗往上跳”,大部分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

课堂互动环节,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将写有生字的卡片分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室中寻找能代表该字的物品(如找到粉笔盒对应“土”、找到铁质剪刀对应“金”)。游戏结束后,85%的学生能准确读出5个生字,70%的学生能举例说明“家里的木门是‘木’做的”“妈妈做饭用的锅是‘金’做的”,真正实现了“在生活中识字”的目标,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源于生活的特点。

二、教学不足:分层关注缺位,文化渗透浅尝辄止

课后复盘时发现,教学过程存在两个明显短板。一是对学生差异的关注不足。课堂写字环节,我统一指导了“水”“火”的易错笔顺,但未注意到部分识字较慢的学生仍存在困难——有3名学生将“金”字的撇捺写得过于紧凑,还有2名学生混淆了“土”和“士”的区别。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未能及时进行一对一指导,导致这部分学生课后作业仍出现错别字。

二是文化启蒙环节过于简略。《金木水火土》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五行”文化,虽然一年级学生无需深入理解,但可以通过简单的儿歌或图片渗透基本概念。而我仅在课堂结尾提了一句“这五个字是古代人对自然的总结”,未展开任何延伸,既浪费了汉字背后的文化资源,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不够学”,未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三、改进方向:精准分层+文化融入,让课堂更有温度

针对以上不足,后续教学将从两方面优化。一方面,设计分层任务包:基础层准备“生字描红卡”,帮助书写薄弱的学生巩固笔顺;进阶层设计“元素配对题”(如将“木”与“树叶、桌子”连线),满足中等学生需求;拓展层布置“五行小故事”倾听任务(如“为什么木头能烧出火”),让能力强的学生接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简化文化渗透形式:课前录制1分钟动画短片,用“太阳晒热土地(火与土)、土地长出树木(土与木)”的简单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五行的关联,既不增加认知负担,又能埋下文化启蒙的种子。

此次反思让我深刻意识到,低段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懂学生”——只有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让识字课既有“实效”,又有“深度”。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