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的小妖怪联盟》班队活动课评析
这节以“浪浪山的小妖怪联盟”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课,紧扣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与成长需求,在活动设计、情境创设和育人效果上亮点突出,同时也存在可优化的细节,以下从教学亮点、不足及改进建议三方面展开评析。
一、教学亮点:情境化与序列化设计,让班队活动“有料又有趣”
执教老师在活动设计上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一方面,情境创设贴合儿童兴趣,引入热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元素,将小队建设与“小妖怪联盟”冒险情境结合,使二年级学生在熟悉的IP中自然代入角色,理解“每个队员如同不同小妖怪,在小队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内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小队归属感的培养不再生硬。
另一方面,活动序列层层递进。从“开放式导入(唱班歌调动情绪)”到“核心过程推进(小队亮相+游戏闯关)”再到“开放式延伸(合作意识升华)”,环节衔接流畅。尤其是“密令传讯”“灵石收集”“护送宝藏”三关游戏,梯度设计合理,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又通过“邀请老师做裁判”“统计得分发入场券”等细节,增强了活动的仪式感与竞争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育人目标落地扎实。活动既达成了“展示小队文化,增强归属感”的认知目标,又通过游戏体验实现了“培养合作意识,提升凝聚力”的能力目标,还在分享交流中渗透了“不怕失败、互相支持”的情感目标,三维目标融合自然,符合班队活动的育人导向。
二、教学不足:个体关注与深度引导待加强
从活动细节看,存在两方面可提升之处。一是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关注不足。6个小队在“自我亮相”和游戏闯关时,老师的指导多集中在整体流程推进上,对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缺乏针对性的鼓励与引导,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实现“人人在小队中找到价值”的初衷。
二是游戏后的反思引导可更深入。虽然设计了“交流感受和想法”的环节,但对“失败原因的剖析”“合作技巧的提炼”等方面的引导不够具体,部分学生可能仅停留在“玩得开心”的表层体验,未能真正从游戏中总结出可迁移的合作策略,削弱了活动的育人深度。
三、改进建议:个性化支持与反思升级
针对不足,可从以下两点优化。其一,增设“小队观察员”机制。在活动前挑选几位学生或老师作为“观察员”,重点关注内向学生和弱势小队,在“自我亮相”环节提前为他们设计简单的表达模板(如“我们队是××队,口号是××,队徽像××,因为我们想××”),在游戏中及时给予手势鼓励或小声提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
其二,升级反思环节的引导策略。在每轮游戏后,除了让学生自由分享,可设计“合作小贴士”卡片,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成功时,谁的动作最关键?”“失败时,哪个环节没配合好?”,并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听清指令再行动”“分工明确效率高”等具体技巧,写在卡片上张贴展示,让合作意识从“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提升活动的育人实效。
综上,《浪浪山的小妖怪联盟》班队活动课在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上极具亮点,若能在个体关注与反思深度上加以优化,将能更好地实现“每个学生在小队中成长,每个小队在合作中进步”的班队活动价值,让育人效果更具穿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