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份评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评课稿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姜博

奚老师这节课很精彩,经过课前充分的磨课,对于课标的理解一级课堂的落实都很好,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一、 亮点与特色

1. 情境创设巧妙,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计算学校新操场(不规则形状)面积”的真实情境导入,迅速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这一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为整节课的主动学习奠定了良好基调。

2. 渗透数学思想,凸显核心素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深刻渗透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没有急于讲解方法,而是通过关键提问:“这个图形不像我们学过的任何基本图形,怎么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然引出“分割法”和“添补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比较、优化不同的转化方案(如“怎样分更简便?”“量哪些数据就够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策略优化意识和空间观念,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3. 学生主体突出,探究过程扎实
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学环节清晰:独立思考 -> 小组合作 -> 全班汇报 -> 方法优化。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能及时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路,并请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实现了智慧的碰撞和共享。

4.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注重应用与拓展
练习题设计体现了“基础-巩固-拓展”的层次性。

基础层:直接运用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巩固基本技能。

综合层: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中队旗的面积),需要学生灵活选择策略。

拓展层:设计“一题多解”或“策略最优化”的题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追求解法的最简性,有效促进了思维深度的发展。

5. 教师素养过硬,课堂调控自如
教师语言精练、富有启发性,评价语言及时且具体(如“你不仅想到了分割,还考虑了数据的简便性,真会思考!”)。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的使用恰到好处,有效辅助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张弛有度,能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进程。

二、 教学建议(商榷与提升)

1. 可适当加强“添补法”的直观演示
在课堂观察中,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使用“分割法”,对“添补法”(看作一个大的规则图形再减去空白部分)的应用相对生疏。建议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对比环节,出示一个用“添补法”解决更为简便的典型图形,引导学生对比体会两种方法的适用情境,从而更全面地掌握解题策略。

2. 关注算法多样化中的“优化”与“规范”
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可进一步强化书写格式的规范性。例如,对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分步列式”的习惯:

第一步:描述转化思路(如:分割成梯形和长方形)。

第二步:分步列式计算各基本图形的面积。

第三步:汇总求和(或求差)。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有条理的思维品质,也为后续学习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3. 增加一点“估算”意识,培养数感
在计算具体面积前,可以增加一个环节:“请你估一估,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大概是多少?”这能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预期,用于检验最终结果的合理性,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教师准确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效达成了2022年版数学新课标对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了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切实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对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综合实践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