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周婷婷老师《树之歌》
亮点与特色
1. 情境导引,兴趣盎然:课始通过视频引入“树”这位“新朋友”,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从认识“树”字到积累相关词语,再到揭示课题,自然流畅,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轻松愉快的基调。
2. 归类识字,授之以渔:学习任务二的设计尤为突出。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自主圈画树名,更重点聚焦“木字旁”的形声字(如榕、梧、桐等),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这种归类识字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识字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对于“榉树、花楸树”等稍难词组的处理,则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
3. 随文识字,理解深化:学习任务三将识字与阅读理解紧密结合。在探寻树木特点的过程中,相机学习“杨”、“壮”、“掌”等生字,并联系生活实际、图片观察、古诗拓展(如杜牧咏枫诗)、“岁寒三友”文化渗透等多种方式,加深对树木特性及汉字内涵的理解。例如,对“柏树”文化意义的讲解,赋予了汉字更深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
4. 任务驱动,主体突出:整个教学设计以学习任务贯穿始终,如“初读感知,归类识字”、“聚焦课文,梳理内容”等。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动手圈画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 书写指导,细致入微:学习任务四的写字环节,并非简单机械的抄写,而是引导学生从“左右形状”、“穿插避让”、“关键笔画”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汉字审美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运用“常规口令、书写口令”等,使写字教学规范而富有节奏。
优化建议
1. 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教学设计中提到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但可以更具体地体现朗读的层次性。例如,初读重在正确流利,再读重在理解感悟(如读出杨树的高、榕树的壮、枫叶的红、松柏的绿),品读重在积累背诵。可以设计更具指导性的朗读点拨语,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每一遍朗读中都能得到提升。
2. 课外资源的适度拓展:作业设计“到生活中去观察树木”非常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在课中,对于学生提到的或生活中常见的其他树木(如柳树、银杏等),教师可以预留一点弹性空间,进行简要介绍或鼓励学生分享,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其观察自然的兴趣。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自主识字和小组交流环节,可以更多地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尝试用形声字规律自主识记更多生字;对于稍有困难的学生,则需通过同伴互助、教师个别指导等方式予以支持,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