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十月教学反思——《z c s》
发布时间:2025-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甘安然

《z c s》教学反思


本次拼音教学围绕声母z、c、s及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展开。总体而言,教学流程顺畅,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与改进的问题。


一、成功之处与亮点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以“森林学校”作为教学情境,自然贴切,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察图画——寻找字母——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初步感知新声母的音和形,体现了“在语境中学拼音”的理念。

2. 多法并举,强化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范读、跟读、开火车读、创编口诀、手型游戏等多种方法。尤其是“用手型摆出z、c、s”的“我说你做”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让课堂气氛活跃,更巧妙地帮助学生巩固了对字形的记忆。

3. 对比教学,突破难点:在引入整体认读音节时,采用了对比朗读的策略,将声母z、c、s与音节zi、ci、si进行直接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声母的“轻短”与音节的“响亮、延长”之间的区别,为理解整体认读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4. 书写指导,规范有序:书写环节步骤清晰,从“观察占格”到“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到“描红仿写、教师巡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指导链条。强调书写姿势(一寸、一拳、一尺),有助于学生养成良的好书写习惯。


二、不足之处与原因分析


1. 发音难点突破不足:尽管课前学情分析已预见到z、c、s与zh、ch、sh容易混淆,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平舌音”的发音要领强调不够,练习形式相对单一。部分学生发音部位不准,导致语音不够纯正,这与缺乏更细致、有趣的对比练习活动有关。

2. 音节运用脱离语境:整体认读音节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认读”上,但带调音节的练习与学生的实际语言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虽然能读准“zǐ、cì、sī”,但未能有效地将这些音节与“紫色、刺猬、丝瓜”等具体词语建立强关联,导致学习停留在符号层面,运用能力未能充分发展。

3. 学生主体性可更强:课堂活动虽丰富,但部分环节仍以教师引导和集体回答为主。例如,在“找一找生活中的ZCS”和创编口诀时,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主导了课堂,而一些内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未能实现全员深度参与。

4. 评价反馈略显单一: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多由教师完成,附带的“星级评价标准”未能有效下放给学生,缺少了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环节。这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成果缺乏清晰的自我检视和反思,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未能最大化。


三、改进措施与未来规划


1. 深化发音对比练习:设计“平舌音与翘舌音”的专项区分游戏,如“舌尖小侦探”(通过镜子观察舌位)、“听力辨音赛”等。通过趣味性的对比训练,帮助学生从听感和发音部位上牢固掌握z、c、s的特点。

2. 创设音节运用情境:将音节学习融入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后续教学可设计“音节词语开花”(用音节组词)、“拼音句子串串烧”(用含z、c、s音节的词语说一句话)或“教室里的拼音”等任务,让拼音真正成为识字的工具,提升实用性和趣味性。

3. 优化活动设计促进全员参与:在合作学习中,采用更结构化的方式,如“思考-配对-分享”,确保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和时间。在创编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先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再小组分享,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4. 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将“书写四星标准”和“朗读三星标准”制作成简易的评价卡,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例如,书写后让学生“为自己打星”,朗读后开展“同桌互评”,以此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本次教学是一次有益的实践。它提醒我,拼音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从“教”的设计转向“学”的体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建构的成长乐园。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