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亮点:传统美德与音乐审美的融合
1.
情感目标突出,渗透德育教育 本节课以“勤学”为主题,通过朗读童谣、学唱歌曲、讨论传统美德(如“家和万事兴”“自强不息”)等环节,将音乐与德育自然结合。例如,在总结环节,学生能主动联系“尊师重教”“精忠报国”等美德,说明歌曲传递的价值观已初步内化 2.
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参与度 律动导入激发兴趣:课堂以《左手右手》律动开场,缓解学生紧张情绪,为后续学习营造轻松氛围
分层突破难点:针对歌曲“同头换尾”的旋律特点(如第三、四乐句易混淆),采用手势比划音高、柯尔文手势辅助、师生接龙演唱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区分音高与节奏∙ 互动强化体验:通过师生接口唱、数板练习、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自主表达能力。例如,在数板部分引入二声部合作,既锻炼节奏感,也培养团队意识 1.
音准与节奏的稳定性不足 部分学生在跟音乐伴奏演唱时,易出现音准偏差(尤其是后半句走调),而跟钢琴伴奏时表现较好。这反映学生尚未完全建立稳定的内心听觉,对伴奏的依赖度较高 2.
流行曲风与演唱情绪的把握有待加强 歌曲带有流行音乐元素,部分学生演唱时情绪不够松弛,难以自然展现歌曲的轻快感。仅靠律动调动情绪的方式较为单一,需进一步探索更贴合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 3.
评价维度可更全面 课堂评价偏重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而对音乐素养(如情感表达、创造力)的关注不足。例如,在小组合作中,未能充分评估学生对“勤学”主题的个性化理解 (三)改进措施:从细节到整体的优化路径 1.
强化音准训练的系统性 在相似乐句教学中,可结合视觉辅助(如按音高排列歌词)、身体律动(如踏步感知节奏)对比练习,例如用旋律线图谱区分“同头换尾”乐句 增加无伴奏合唱环节,培养学生内心音高感,逐步减少对乐器伴奏的依赖 2.
深化情绪表达与审美体验 引入情境创设:如播放库乐队改编版《学习歌》,启发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意义,将抽象美德转化为具身体验 拓展演唱形式:尝试轮唱、重唱或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丰富表现力。例如,用铃鼓强化节奏感,让演唱更富动感 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增加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创意表演中的表现(如情感表达、协作精神),而非仅以结果为导 设计跨学科延伸:结合语文(撰写学习心得)、美术(绘制“勤学”主题手抄报)等活动,全面评估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技能落实与课堂深度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