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0月案例评议
《杨柳青》案例评议
发布时间:2025-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曹植晟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与文化渗透

本课教学设计以“方言体验”为核心,通过扬州方言的对比学习(如方言发音规则:无“zh、ch、sh”,全部读作“z、c、s”),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地方特色。教师通过创设“扬州一日游”的情境,结合江南风光视频和诗词赏析(如“烟花三月下扬州”),将音乐与地理、文学学科融合,增强文化认同感。此外,对衬词作用的探究(如对比有/无衬词的演唱效果)和一字多音的处理,凸显了民歌的韵律美,符合新课标中“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二、教学实施的层次性与学生参与度

教学过程呈现“感知—探究—表现”的递进式结构。例如,先通过聆听方言版《杨柳青》激发兴趣,再分步解决方言发音、衬词演唱等难点,最后通过律动创编、打击乐伴奏(如碰铃、拍腿节奏)实现艺术表现。部分案例中,学生分组用方言轮唱并加入动作模仿劳动场景,既强化了协作能力,也深化了对劳动民歌情感的理解。不过,有评议指出,部分课堂在附点节奏训练、伴奏强弱处理上存在指导不足的问题,需教师更精准地把控细节。

三、教学反思的深度与改进方向

案例中的反思不仅关注技术难点(如方言音准),还指向文化传承的深层目标。例如,有教师提出可对比不同地区的《杨柳青》变体(如无伴奏合唱版),引导学生思考民歌的流变性;另有建议强调需将评价机制多元化,避免仅聚焦演唱技巧,而忽略情感表达与创造力。这些反思体现了从“教歌曲”到“育素养”的转变,呼应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需求。
总结
《杨柳青》教学案例的成功在于将音乐知识与文化语境深度融合,但需进一步优化细节指导与评价维度,方能真正实现民歌教学的育人价值。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