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教学亮点:紧扣目标,以 “情” 串联课堂
情境导入与任务设计,构建连贯情感线开篇采用 “文物流失海外” 的视频导入,以 “如果文物会说话,会发出怎样的呐喊” 设问,迅速将学生带入 “珍视文化 — 痛惜损失” 的情感氛围;后续三个任务均以 “文物” 为视角(告白辉煌、控诉毁灭、警醒少年),形成了 “回顾美好 — 直面破碎 — 立志振兴” 的情感闭环。这种设计既贴合课文 “以美衬悲” 的写作思路,又让抽象的 “爱国情感” 有了具体的载体,学生能顺着情感逻辑逐步深入,例如在 “文物的控诉” 环节,不少学生看到 “八个‘有’变成‘没有了’” 的对比时,自发流露出愤怒与惋惜,情感目标初步落地。
直观教学手段,突破认知与情感难点针对五年级学生 “对历史场景缺乏具象认知” 的特点,教学中运用了多重直观素材:讲解 “众星拱月” 时,通过布局示意图让学生快速理解圆明园的整体结构;呈现 “八个‘有’” 时,搭配对应建筑图片(如安澜园、海晏堂兽首),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让 “建筑宏伟” 从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展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图片时,结合 “上自先秦、下至明清” 的时间跨度,帮助学生具象化 “文物珍贵”。这些手段有效突破了 “理解辉煌” 的教学重点,为后续 “痛惜毁灭” 的情感爆发做好了铺垫。
分层朗读,以读促情教学中设计了 “齐读(感受布局精巧)— 师生对读(体会建筑多样)— 配乐共读(控诉毁灭)— 个体朗读(表达警醒)” 的分层朗读环节,让朗读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例如在 “文物的控诉” 部分,师生配乐共读 “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时,学生的语气从最初的平缓转为低沉、悲愤,尤其是读到 “一切都化为了灰烬” 时,部分学生声音哽咽,真正实现了 “以读悟情、以情带读”,达成了 “体会痛惜与愤慨” 的教学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