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幸去西夏墅小学聆听了两节区域研讨课,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国旗国旗真美丽》—— 奠基·浸润
这是一节充满仪式感与敬畏感的奠基课。教师通过“识山河、敬国旗、唱赞歌、行仪式”四个环节,构建了一个庄严、神圣的学习场域。其核心亮点在于:
1. 聚焦“国家象征”,深化文化理解:课程紧紧围绕国旗这一国家符号,从地理(地图)、历史(国旗故事)、仪式(升旗)等多维度,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国旗的深刻内涵,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而深刻地融入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之中。
2. 强调“仪式体验”,内化情感态度:模拟升旗仪式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歌曲、礼仪、情感的综合性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学生在此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将情感升华为信念,实现了立德树人的高阶目标。
第二节课《我说祖国最最美》—— 拓展·创生
本节课则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实现了精彩的拓展与升华。教师以“音乐小火车”为线索,带领学生完成了一场从“感知”到“创造”的深度音乐旅行。
1. 巧设情境,无缝衔接:“音乐小火车”的情境创设极具巧思。它不仅是一场律动,更是连接两节课的“时空隧道”。“回顾旧知”环节,迅速激活了学生关于国旗、国歌的已有经验,使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稳固的认知基础上,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连贯性。
2. 游戏化学习,妙趣横生:“音符动物园”将抽象的节奏知识(四分音符、二分音符)转化为具象的“小兔跳跳”和“大象慢慢”,并通过“听音辨动物”游戏进行巩固。这种符合低龄段儿童心理的创意实践,让音乐基础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3. 创编为核心,学以致用: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创编工坊”环节。教师提供了清晰的结构支架,引导学生从“赞祖国”转向“赞家乡”,将宏大的情感落实到具体可感的生活经验中。这是对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高阶挑战,也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生的展示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个性化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表达。
二、 单元综评:美美与共,螺旋上升
将两节课置于“爱国主义”大单元下审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由外而内、由近及远、由感受到创造”的螺旋式上升路径。
1. 情感主线:从“敬畏”到“亲昵”
· 《国旗国旗真美丽》塑造的是一种庄严的、崇高的爱。情感基调是肃穆、敬仰。
· 《我说祖国最最美》发展的是一种亲切的、自豪的爱。情感基调是欢快、热爱。
· 两课情感层层递进,共同构建了立体的、丰富的爱国情感体验,避免了情感的扁平化和说教化。
2. 知识技能:从“感知”到“应用”
· 核心知识:第一课聚焦“国旗”,第二课拓展至“祖国山河”与“家乡”,内容不断丰富。
· 音乐要素:两节课都重点围绕 “音的长短” 这一核心要素展开。第一课通过律动和乐器进行感受与分辨;第二课则通过“动物形象”进行游戏化巩固,并最终在创编歌词中综合应用。这体现了技能学习的连续性、重复性和进阶性。
3. 素养发展:从“内化”到“外化”
· 第一课侧重于情感的内化与熏陶,学生主要通过模仿、体验来吸收和理解。
· 第二课侧重于能力的外化与表达,学生需要通过合作、思考、创造来产出成果。
· 两节课共同完成了2022版课标所强调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完整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