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听了陆老师的这堂音乐课《我说祖国最最美》,是一堂成功将音乐技能传授、审美体验与爱国主义教育完美融合的精品课。教师以“美”为魂,以“乐”为体,通过精妙的音乐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聆听、演唱、律动和创造中,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之美,进而由衷地生发出对祖国山河与文化的赞美之情。整堂课旋律动人,情感真挚,余音绕梁,育人无痕。
一、 亮点与特色分析
1. 以“听”为先,在音乐浸润中感受祖国之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陆老师深谙此道。课堂伊始,教师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段优美恢弘的《祖国最美》伴奏或相关交响诗作为“引子”,瞬间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情境中。通过反复、有层次地“听”——初听感受情绪、再听分析要素、细听体会歌词——学生在音乐的浸润中,脑海中自然浮现出祖国的壮丽画卷。这种以音乐本身打动学生的方式,是本节课成功的基石。
2. 以“唱”为主,在歌声表达中抒发爱国之情。
“唱”是音乐课的核心环节。陆老师在教唱过程中,方法多样,指导精准。情感处理: 教师不仅教“会唱”,更教“唱好”。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意境(如“青山绿水”用连贯柔和的声音,“巍峨昆仑”用坚实有力的声音),以及对力度记号(强、弱、渐强、渐弱)的细致处理,使学生的歌声充满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当全体学生充满深情地唱响主旋律时,歌声即是他们抒发爱国情怀的最直接、最动人的方式。
3. 以“动”为辅,在多感官联动中体验音乐之韵。
陆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身体律动环节。例如,在聆听歌曲间奏时,让学生用柔和的手臂波浪动作表现“江水潺潺”,用坚定有力的身体姿态表现“山脉巍峨”。这种将音乐与身体律动结合的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形象和意境,更让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多感官的审美联动。
4. 以“创”为升,在艺术创造中升华民族自豪。
本课最出彩的环节之一,是教师设计的音乐创造活动。它可能是为歌曲创编一个节奏型伴奏,可能是根据旋律填写一句对祖国的赞美词,也可能是分组用不同的演唱形式(领唱、轮唱)来表现歌曲。这一设计,超越了简单的模仿与再现,给予了学生将内心情感转化为艺术表达的机会,是审美能力的升华,也让“祖国最美”这个主题通过学生的再创造,变得更加鲜活和深刻。
5. 学科融合自然,人文底蕴丰厚。
这不仅仅是一堂唱歌课。教师将音乐与地理(歌曲中提及的名山大川)、诗词(歌词的文学之美)、美术(音乐所描绘的色彩与画面)有机融合,丰富了课堂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之美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美,而音乐是表现这种美的最动人的语言之一。
二、 教学效果评估
· 音乐素养提升: 学生在节奏、音准、歌曲表现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训练,音乐核心素养稳步提升。
· 审美体验深刻: 学生经历了从音乐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艺术表达的完整审美过程,获得了深刻的审美愉悦。
· 情感共鸣强烈: 通过音乐这一特殊媒介,学生的爱国情感被自然而然地激发,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的教育目标。课堂结束时,学生眼中闪烁的自豪光芒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 探讨与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1.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在集体演唱时,可以更多地关注到个别音准或节奏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指导或“小老师”帮扶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自信地参与其中。
2. 挖掘音乐元素,进行更深度的对比欣赏: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入另一首不同风格(如抒情委婉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爱国歌曲,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旋律线、音色等音乐要素进行对比欣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音乐要素如何影响情感表达”,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总结:
总之,陆老师的这堂《我说祖国最最美》音乐课,是一堂有音乐、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的高质量课堂。它让我们看到,音乐课不仅是教唱歌,更是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重要阵地。教师用专业的素养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地谱写了一曲生动的“立德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