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本次教授《牛郎织女》,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惩恶扬善”的主题与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中,对故事情节的梳理较为清晰,通过角色关系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牛郎、织女的相遇与分离,但忽略了对“民间故事口头性”的挖掘——未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重复的情节(如牛郎两次遇到老牛指点)、朴素的语言风格,导致学生对“民间故事如何流传”的理解流于表面。
此外,在情感共鸣环节,仅停留在“同情牛郎织女”的浅层讨论,未深入拓展“七夕文化”与故事的关联,比如未结合“鹊桥相会”对现实中爱情观、团圆观的影响,使得文化渗透不够深刻。
后续需调整设计,增加“模拟民间艺人讲故事”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口头文学特点,同时补充七夕习俗资料,让故事教学与文化传承更紧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