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评课
吉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总体感觉是一节扎实、生动、富有美感的优质课。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低中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文的教学目标,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整堂课教学环节清晰,重点突出,师生互动融洽,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创设情境,在“美”的浸润中激趣导入。
吉老师开篇便以一组精美的日月潭风光图片或视频,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导语,瞬间将学生带入到那个“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的仙境之中。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境创设,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奠定了本课“感受美、欣赏美”的情感基调,为后续的品读感悟做好了铺垫。
2. 紧扣语言,在“读”的层次中感悟积累。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本节课,吉老师对“读”的设计颇具匠心,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
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精读品味: 抓住关键句段,如“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想象朗读,体会比喻的形象与精妙。对于“清晨”、“中午”、“雨中”不同时辰的景色变化,教师通过范读、配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出画面感,读出不同情境下的韵味。
熟读成诵: 在充分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段落,实现了语言的有效积累。
3. 方法引领,在“品”的过程中习得能力。
本课的教学不仅停留在内容理解上,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词语教学形象化: 对于“群山环绕”、“树木茂盛”、“隐隐约约”、“朦胧”等词语,教师没有进行枯燥的释义,而是通过看图理解、联系生活、动作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意象中理解,在运用中掌握。
写作技巧初渗透: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观察和描写的顺序(如由远及近、时间顺序)以及运用比喻、叠词等手法使描写更生动的方法,为中年段的习作教学悄悄埋下了种子。
4. 媒体助力,在“视”的融合中突破难点。
对于生活在内地的学生而言,理解“光华岛”如何将湖水分成日潭和月潭,以及“雨中仙境”的朦胧美是教学难点。吉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动态地图、全景照片和虚实结合的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有效地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了认知障碍,加深了对课文意境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