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0月评课
发布时间:2025-10-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花叶

一、以评为“始”,激活认知引擎

课堂伊始,老师的“猜图激趣”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诊断性评价。当“女娲补天”等图片出现,学生争先恐后地猜测时,老师其实就在诊断孩子们对民间故事的原有认知储备有多少。这个活动,就像一次学情“侦察”,让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起点。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故事名“人+事”的规律,并询问“你们是从哪里知道这些故事的?”,这正是在激活和梳理学生关于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特点的模糊认知。最后,老师顺势引出单元导语和《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让“民间故事”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地植入了学生的心中。整个过程,从兴趣到认知,评价为教学提供了最精准的“坐标”,课堂的起始环节,就达到了: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有意思”;又为后续的学习,预先打下坚实“根基”效果。

二、以评为“径”,铺设能力阶梯

“同桌朗读PK”环节老师给出了“响亮、正确、流畅、有感情”这四个具体的标准。这四级标准,就像四个清晰的台阶,让学生们知道“好的朗读”具体长什么样。在互评时,他们能依据标准指出相应的问题,这就是评价标准在发挥作用,让学生能力的提升看得见。

    在梳理故事脉络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人+事”的方式概括,这本身就是一项嵌入式的评价任务。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再到全班一起整理“救白蛇—得宝石—知灾难—救乡亲—变石头”的情节链,整个过程,老师通过巡视和点拨,不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并及时给予反馈。这确保了“理清情节”这个基础目标,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练出来的。

    聚焦“再三叮嘱”这一环节时,潘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文中大量的人物语言,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追问:“为什么‘再三’叮嘱?只说一次行不行?”,引导学生品出这一细节对于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关键作用。

    最后,潘老师布置了“增加反复叮嘱的细节来讲故事”的任务,并提供了明确的评价量表让学生进行互评。这实现了从“理解”到“运用”的飞跃。学生们为了讲得更生动,会主动去模仿、去创造;而在评价同桌时,他们又必须内化“生动讲述”的标准。这也让评价变成了学生能力再次攀升的起点达到了我们故事类课型所追求的目标——将课本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三、以评为“场”,滋养学习生态

纵观整课,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有师的即时点评,有同桌的PK与互评,还有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多元的评价,让课堂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学习场。每个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评价者。在评价与被评价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欣赏与修正,共同成长。这种基于评价的互动,滋养了一种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生态,让学习在真实的交流中深度发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