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教学反思
语言品读:从“概括”到“具象化”
课堂实况: 在分析老麻雀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了关键词句,如“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等。但在品读环节,多以我讲解这些动作体现了什么精神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语言的感悟不够深刻,未能完全体会其用词的精妙与巨大的情感张力。
反思: 语文课的“味道”在于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四年级的学生需要从“写什么”向“怎么写”过渡。我的教学方式替代了学生的自主发现与体悟,导致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是标签化的,而非从文字深处生长出来的。
重建设想:
我将设计一个“化身导演说戏”的品读活动,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和内心独白:
1. 聚焦动作,设计表演:针对“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请学生表演并说说为什么是“落”而不是“飞”?用“石头”比喻,说明了什么?(速度之快、决心之坚、姿态之决绝)。
2. 聚焦神态,补白心理:针对“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和“绝望地尖叫”,我会问:“小导演们,老麻雀此时的羽毛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要让自己看起来‘变大’?它的尖叫声里,仿佛在对着猎狗喊什么?又仿佛在安慰身后的孩子什么?”
3. 对比朗读,强化情感:通过对比读——用平静的语气读与用紧张、决绝的语气读,让学生在声音的张力中感受老麻雀那种源于爱的“强大的力量”。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