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0月评课
发布时间:2025-11-0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董明媛

  本次《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以“探寻民间故事的奇妙密码”为主题,教师紧扣民间故事“口耳相传、充满想象、寄托美好愿望”的核心特点,通过“故事分享—特点探究—创意表达”的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受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课堂整体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在评价环节的多元性与针对性上仍有优化空间,现结合课堂观察从“评价亮点”“改进建议”两方面展开评课。

  一、评价亮点:及时回应与价值引领并行,激活阅读思维

  本节课教师的课堂评价呈现出两大显著优点:其一,评价内容多元且具有引导性。当学生金分享“我是带着问题读故事的”时,教师及时肯定:“这是阅读的好方法,边读边思考有利于我们理解故事内容!”既认可了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又将“提问阅读”的策略提炼为普适方法,引导学生从“个体经验”走向“阅读规律”,体现了“先肯定再拔高”的评价智慧。其二,评价时机精准,互动流畅。无论是学生分享故事片段、分析人物形象,还是讨论“为什么民间故事里总有神奇的宝物”,教师均能做到“有说有评”,即时回应学生的观点(如“你观察到了故事里的关键细节!”“这个发现很有价值!”),既保护了学生的表达热情,又通过追问(如“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宝物能推动故事发展?”)推动思考向纵深发展,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此外,教师注重给予学生情绪价值上的鼓励——“你讲得真生动,像个小故事家!”“你的想法特别温暖,和故事里传递的善意特别契合!”,这类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与欣赏,为课堂营造了安全、积极的表达环境。

  二、改进建议:丰富评价维度,深化民间故事特质探究

  尽管课堂评价整体有效,但仍可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优化:

  第一,丰富评价主体,增加生生互评的深度互动。 当前课堂以“教师评学生”为主(占比约80%),学生之间的互评较少(仅个别环节出现“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的简单提问)。民间故事本身具有“群体创作、口口相传”的特点,生生互评能更好地模拟这种“共享解读”的过程。建议在“故事分享”环节增设“小评委任务”(如:“请你从‘有没有讲出故事的神奇之处’‘有没有传递美好的愿望’两个角度评价同学的分享”),或在“特点探究”环节组织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互评观点(如:“你们组认为民间故事都有‘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其他组有补充或不同看法吗?”),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深化学生对民间故事核心特质的理解。

  第二,细化评价维度,紧扣民间故事文体特征。 当前评价较多关注学生的表达流畅度与情感投入(如“你说得真好!”“声音很响亮!”),但对“是否抓住民间故事的特点”这一关键维度的评价稍显薄弱。例如,当学生提到“故事里有会说话的老虎”“主人公靠宝物打败坏人”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些神奇的想象和现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民间故事要这样编?”“故事里的‘好人一定有好报’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愿望?”,并针对性评价:“你发现了民间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你联系了生活,体会到故事传递的美好期盼,这就是民间故事的魅力!”通过具体、有指向性的评价,帮助学生从“读故事”走向“懂故事”,明确民间故事“奇幻情节承载朴素愿望”的文体密码。

  第三,平衡评价功能,兼顾激励与思维提升。 教师的情绪价值评价(如“你真棒!”“老师为你骄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部分评价稍显笼统(如“你说得不错”),未能具体指出“哪里不错”。建议结合民间故事的特点,将鼓励与指导结合(如:“你抓住了故事里‘田螺姑娘帮助勤劳青年’的善良主题,这正是民间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你分析的‘宝物总在关键时刻出现’的情节规律,很多民间故事都有,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既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又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思考亮点,从而更有方向地深入阅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