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中国民间故事(推进课)》的教学设计,紧扣“学习者为中心”理念,在民间故事教学的文化传承、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上亮点突出,同时也有可优化之处,具体评析如下:
一、教学亮点
1. 目标设计精准,锚定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围绕“厘清情节、探究结构、创编故事”展开,既落实了“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情节”的阅读能力目标,又关注“文化传承与认同”的素养培育,还渗透了“对比探究、创编表达”的思维与表达目标,契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民间故事教学的核心要求。
2. 环节逻辑清晰,凸显以学为中心
教学流程从“游戏激趣闯关”到“重读梳理情节”,再到“对比阅读探究”,最后“创编传承经典”,层层递进。通过“闯关游戏”调动前期阅读积累,“学习单”落实自主梳理,“小组合作对比版本”推动深度探究,“创编故事”实现能力迁移,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 评价任务多元,助力目标达成
设置“明晰民间故事共性特点”“提取信息简洁复述”“对比创编完整宣讲”三类评估任务,对应不同学习目标,且评估要点具体可测(如“学生结合图中元素,迅速准确说出故事人物、名字或情节”),能有效检测学生学习成效,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4. 文化浸润自然,强化传承意识
教学设计将“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这一文化属性贯穿始终,通过“招募民间故事宣讲员”的情境创设,以及对比不同版本、创编故事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与创作中感受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树立“做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意识,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改进建议
1. 细节指导可更具针对性
在“对比阅读探究”环节,可对“如何发现情节差异”“推测编者意图的角度”等进行更具体的方法指导,例如提供“情节删减是否影响人物形象”“顺序调换是否改变故事主旨”等思考支架,帮助学生更精准地开展探究。
2. 创编环节可增加范例支撑
“创编故事”任务对学生要求较高,可在课前或课中提供1-2个民间故事创编的范例(如改变《田螺姑娘》中主角的身份、调整某一情节的顺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调换顺序”“添加细节”的创编技巧,降低创作难度,提升创编的有效性。
3. 学情衔接可更紧密
对于“部分学生难以主动发现‘三段式’‘重复情节’的结构规律”这一学情,可在“重读梳理情节”环节,提前渗透“民间故事常有的结构模式”相关铺垫(如举例《孟姜女哭长城》的重复情节),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支架,更顺利地开展后续探究。
总体而言,本教学设计是一份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的优秀方案,它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活动和明确的评价,为民间故事推进课的教学提供了优质范例。若能在细节指导、范例支撑和学情衔接上稍作优化,将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民间故事的文化魅力和教学的思维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