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1月班队评课
发布时间:2025-11-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翔

  浪费是每个班级都在思考的事情。

  一、从 “学生活动线” 看:跟着孩子的 “兴趣点” 走,参与感很足

  这节课的活动线特别清晰,

  情景卷入:用 “世界粮食日” 搭梯子,不生硬

  开头问 “10 月 16 日是什么日子”,孩子就算答不上来,也会好奇 “跟粮食有关?”,顺着这个劲儿揭主题,比直接说 “今天要讲节约粮食” 强多了 —— 孩子是 “被吸引进来” 的,不是 “被灌输” 的,一开始就没抵触感。

  探究体验:“小侦探”“解密师” 这些身份,孩子爱凑趣

  让孩子当 “小侦探” 找挑食图片里的问题,太懂三年级孩子了!他们平时就爱找同学的 “小毛病”,比如图片里有人剩青菜、挑肉吃,孩子一准能指出来,还会小声说 “我同桌也这样”,这不就把 “浪费现象” 和自己的生活勾上了?还有听 “泔水桶的自白”、看食堂阿姨的时间表,不是干巴巴念文字,是让孩子 “听”“看”,比如有的孩子看完时间表会说 “阿姨好早就要起来做饭”,能慢慢 get 到 “粮食背后有人辛苦”。

  协作共创:小组讨论、定公约,不是老师 “说了算”

  对比菜谱、定交换食物的规则,都是孩子一起商量的 —— 比如讨论 “哪个菜谱更想吃”,孩子会说 “这个有肉有菜,比只吃炸鸡好”,老师再补一句 “这是营养师配的”,孩子就懂 “为啥要吃这些”;定公约时,孩子说 “不能强迫换”“换了要吃完”,最后总结四条规则,孩子会觉得 “这是我们自己定的,得遵守”,比老师直接列 “123 条” 管用。

  感悟升华:不喊口号,用 “小细节” 戳心

  没说 “你们要感恩食堂阿姨” 这种大话,而是放阿姨的时间表、说 “阿姨 5 点起来准备早饭”,孩子能具体感受到 “我们倒的剩菜,是阿姨早起做的”,有的孩子可能会低头想想 “我昨天是不是剩太多了”—— 这种 “自己悟出来” 的感动,比硬灌 “要感恩” 实在多了。

  行动迁移:“健康午餐小明星” 评选,有奔头

  最后说 “评小明星,上光荣榜”,三年级孩子就吃 “荣誉感” 这一套!他们会想着 “我今天不剩饭,就能得星”,把课上学的东西落到每天的午餐里,不是听完就忘,有实际的 “行动目标”。

  二、从 “学生思维线” 看:跟着孩子的 “认知节奏” 走,不跳步

  这节课没让孩子 “硬想”,而是顺着 “看到现象→发现问题→想办法→认同这件事→愿意做” 的思维来,符合三年级孩子 “从具体到抽象” 的特点:

  感知现象:先看 “自己身边的事”,不抽象

  一开始用挑食图片、泔水桶音频,都是孩子每天在食堂能看到、听到的 —— 比如 “有人把胡萝卜挑出来扔了”“泔水桶里有半个馒头”,孩子先 “认出来”:“哦这是我们平时发生的”,思维才有起点,不是上来就讲 “粮食有多宝贵” 这种虚的。

  引发冲突:戳 “自己的小问题”,有共鸣

  老师问 “你们有没有不喜欢吃的菜?”,孩子肯定有话说,比如 “我不爱吃芹菜”“我不吃豆腐”,这时候再区分 “过敏和挑食”,比如 “有的同学吃虾会过敏,那可以不吃,但不爱吃就扔,就不对了”—— 孩子会想 “哦我之前把不爱吃的扔了,是不是就是浪费?”,思维上有 “小冲突”,才会愿意往下听 “怎么改”。

  策略建构:“一起想办法”,不灌输

  讲营养、定交换规则,都是孩子先讨论,老师再补漏 —— 比如孩子说 “换菜要问别人愿意吗”,老师总结 “双方同意”;孩子说 “不能换太多,不然吃不完”,老师加 “适量交换”,规则是 “拼出来” 的,孩子能懂 “为啥要这样做”,不是记 “死规矩”。

  价值澄清:从 “浪费粮食” 到 “不珍惜别人劳动”,想深一层

  看食堂阿姨的时间表后,老师没直接说 “要珍惜劳动”,而是让孩子自己说 “发现了啥”,孩子会说 “阿姨起好早”“阿姨要做好多人的饭”,慢慢就把 “浪费粮食” 和 “对不起阿姨的辛苦” 连起来 —— 思维从 “这事不对”,到 “为啥不对”,价值感就出来了。

  身份认同:从 “要我做” 到 “我要做”

  “健康午餐小明星” 不只是个奖励,更是给孩子一个 “身份”:“我是小明星,我要做好榜样”,孩子会从 “老师让我节约”,变成 “我想当小明星,所以我要节约”,思维上从 “被动” 转成 “主动”,这才是真的认同。

  这节课已经很好了,要是再加点 “小细节”,孩子的感受会更深刻,落地也更顺:

  探究体验:加 “实物触摸”,让 “浪费” 更具体

  比如找个小桶,装和学校一天浪费的粮食差不多重的米(比如 2 斤),让孩子轮流掂掂,问 “你们觉得这桶米够多少人吃一顿?”—— 孩子亲手摸到 “这么重的米都被浪费了”,比光听 “泔水桶的自白” 更有冲击力,会说 “原来我们扔了这么多”,印象更牢。

  特别像四下道法里《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当时我出于想改善班级的浪费现象选择了带领新班级上公开课。上完后确实效果还可以。思想上认识到了浪费得量。期中有一个环节:班队课更聚焦,更有行动,更落地。

  任务一:发现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1. 说一说: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课前,我们都当了小小观察员,你发现或者经历了哪些浪费现象?(出示书本内容)

  2. 谈一谈:学校餐桌上的浪费

  出示泔水桶照片,听听食物的哭诉,又有什么想说的?

  3. 算一算:不可估量的浪费

  辩一辩小9同学饭后餐盘(剩余一点饭)算不算浪费。

  当经济学家算算一个人、全班人、全校人的浪费数量。

  4. 比一比,数字中的触动

  请教deepseek2024年全球浪费食物数量和仍然饱受饥饿的数量,两组数据对比,谈谈感受。

  行动迁移:加 “家庭小任务”,把 “节约” 从学校延伸到家里

  可以让孩子当 “家庭餐桌小管家”:回家提醒爸爸妈妈 “少盛点,不够再添”,或者记录 “家里一天有没有剩饭”,下次班会分享 “我当小管家的故事”—— 很多孩子在学校不浪费,回家就忘了,加这个任务,能把课上的习惯 “接回家”,不会 “学校一套,家里一套”。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