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登鹳雀楼》。
我设置了“跟随作者去旅行”的情境,单元借助目录,进入了本课的学习。我告诉孩子们,我们要跟着不同的作者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要去的地方分别是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葡萄沟,我们今天来到了第一站——鹳雀楼。
在解诗题环节,我引导孩子发现“鹳雀”两个字和鸟有关,并告诉孩子们,我在和豆包的对话中知道了“鹳雀”是一种短尾巴的鸟,还知道了因为有鹳雀经常飞到这里来,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鹳雀楼”。让孩子知道我们可以利用手机软件更便捷地获取知识。
在自由读诗环节,我让学生先明确评价标准: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了这个标准,好多孩子不敢展示,害怕自己读得不够好。我只好指名读。第一个站起来的孩子读诗的声音实在太小了,其他孩子根本听不见他的声音。我只好站在他跟前,让他又读了一遍,此环节用了较多时间,虽然关注到了个体,可是影响了群体的学习进度。在三名同学朗读后,我发现孩子们其实是不会划分古诗节奏的,于是,我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孩子们正确划分节奏,再通过领读帮孩子们读好古诗的节奏。
在理解诗意环节,我让孩子们想象诗人拿了一部手机登上黄雀楼,先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有哪些景物。孩子们结合诗句和课本图片发现照片上有落日、山、黄河。我又告诉孩子,作者觉得这里的景色实在太美丽了,忍不住拍起了小视频,他又拍到了怎样的景色?孩子们想到了太阳落山的景色,因为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也没有词语储备,不知道如何描绘黄河的景象。我不得不告诉孩子们“波涛汹涌、波涛翻滚”是写波浪很大的词语。对于诗的后两句所蕴含的哲理,也是在孩子们理解诗意后,老师总结的。在孩子们明白了诗所蕴含的哲理后,我让孩子们再读一读后两句诗句,孩子们读得有气无力。我就比孩子们读得更有气无力,并告诉孩子们作者看到这样辽阔的景象,他应该是自信的,让孩子们自信地读一读。这一次,孩子们读得好多了。我发现老师的范读,真是指导孩子们朗读的好方法。
学完整首诗后,利用齐读、赛读的方式巩固,从而达到背诵的目的。
写字教学,任重道远。为了指导孩子们写好“依”字,我要求孩子们特别注意“竖提”和“捺”的起笔的位置。可能孩子们以前就把“衣服”的“衣”字写得不够准确,导致写字指导效果不明显。
